本报北京6月13日电5月28日至6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对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民众进行了连续性追踪调查,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民众在非典后期呈现出的心态。
调查数据表明:民众对最后战胜非典有很强的信心,分值高达4.38(最高分5分)。对非典促进政治文明感到欣慰的分值为3.44;认为非典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忧虑的分值为3.52;担心非典减少就业机会的分值为2.68;担心非典会减少家庭收入的分值为2.47;为非典造成一些人死亡而悲痛的分值为3.50;担心不讲究公共卫生的毛病改不了的分值为2.47。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非典使周围人的卫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不喜欢洗手”、“不喜欢洗澡、洗头”、“共用餐具”、“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不良习惯的改变程度得分均为3.0以上(最高分5分)。
一旦解除非典警报,被调查者最想做的事是“旅游”,占26.60%。其次为完成积压的工作占15.40%;探望亲友占13.40%;会朋友占12.90%;逛街逛商场占8.20%;购物占7.20%;健身占6.70%。这说明旅游业在非典过后将会出现补偿性反弹。
调查还表明,在身心反应上,民众表现为急性期压力过后的中度疲倦感。如:有很多应该做的事情却总感到力不从心;对自己想做的事情能不能实现感到迷茫;总觉得自己在混日子;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人激动和兴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总是感到不满意;认为原来感兴趣的事情没有多大意义。这与非典期间生活秩序失衡、非典之后迅速情绪轻松有直接关系,人们要注意调整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