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4日电被誉为“全国最博学之人”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逝世34年后终于在故乡著名的风景区庐山植物园入土为安。6月16日,有关部门将为其举行揭碑仪式。
陈寅恪是九江市修水县人。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曾说他是“全国最博学之人”。他精通多种欧亚古代及现代文字,如德文、梵文、波斯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并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敦煌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他开创了“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新途径。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山大学教授等职。陈寅恪晚年以体弱多病、目盲肢残之躯顽强著述创作,完成八十万言巨篇《柳如是别传》等。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与世长辞,享年79岁。
34年来,陈寅恪先生的骨灰,一直保存在他女儿家中。今年初,江西省科技厅在得到陈先生的家属同意后,决定将陈寅恪及夫人唐篔的骨灰安葬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植物园著名的“三老”墓附近。陈寅恪的骨灰在庐山植物园入土后,江西省科技厅牵头为其组织策划设计了艺术墓雕,整座墓雕由12块庐山特有的第四纪冰川漂砾组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墓石书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