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非典疫情的缓解,原先受疫情影响回流的农民工们又踏上了返城之路。记者日前在北京木樨园长途汽车站看到,车站每天有40多辆大客车抵京,每天从这个车站进京的乘客就有1000多人,大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而据了解,前一段时间,最多的时候也不足100人。北京莲花池长途汽车站工作人员说:“前一段时间出现过一个乘客都没有的情况,我们站一度停运,现在每天有400多乘客进京,乘客一下车就测量体温。”
在北京西客站,等待出站的旅客排起了长队。一位从安徽阜阳返京的农民工说,“现在北京的非典疫情眼看就快过去了,家里夏收也忙完了,所以想早点过来打工。”据统计,西客站日均抵京人数现已超过10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4月下旬到5月,因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国总共约有800万农民工流回农村。而如今随着疫情缓解,城市旅游业、社会服务业、商贸业、餐饮业、客货运输业正逐步恢复正常,曾因害怕传染非典而返乡的农民工们纷纷返城就业,如自5月下旬以来,安徽省再次外出人员已累计达到11万人。
非典疫情期间,针对农民工的回流,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控制有疫情地区的农民工继续回流返乡,并加强农村防护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而如今,在疫情缓解期,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实现流动就业,同样意义重大。
记者发现,在过去外地务工者相对集中的部分北京劳务市场,如今并没有大量人员聚集的现象。一位刚刚从河南老家返京的农民工杨某说:“我在这里等了三天,也没有用工单位来这里挑人。”许多进城务工者认为,这样的情况再平常不过了。在疫情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大量人员在城市无业滞留和徒劳往返,如何使农民工的流动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组织性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劳动力输入输出地要从全局出发,统一协调,当前应遵循按需有序、分类指导、分别管理的原则,把握好引导流动就业和控制疫情扩散反弹的平衡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说。
专家指出,对于没有疫情或者疫情解除后通过观察期的地区,要按照“安全增加一度,流动放开一分”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组织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序流动实现就业;媒体应更加透明、准确、及时地发布就业信息,以此来引导个人流动就业;此外,应通过“劳务派遣”组织,建立并发挥劳务基地的作用,重点发展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劳务协作,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
对于刚解除疫情的地区,由于防治非典的任务开始减轻,人们渴望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这些地区,应实行一段观察期(比如20天)。企业用人需求可采取劳动力在本地区内流动调节的办法解决,待情况稳定后再进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放开流动就业。零散居留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招聘,在用人单位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包括健康检查、体温测量、制定防治疫情的预案等情况下,实现安全就业。而对于有疫情输入的地区,暂时不应从外地招工,并控制已回乡民工返城;对有疫情输出的地区,应控制农民工外出就业,并采取“三就地”的办法进行防疫。
过去几个月,各地有关部门对农民工流动就业进行了全程管理:健康检查、健康登记、体温测量……我们欣慰地看到,农民工的住宿条件改善了,卫生习惯养成了,防护意识增强了。在今后的若干年,要把非典期间的种种应急措施变成保障农民工卫生医疗条件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其流动就业的“安全有序”。
“要实现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有序管理,必须加快城乡统筹就业的步伐,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关专家指出,事实上,促进劳动力安全有序流动正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之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不是社会身份的象征,更不是将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域的劳动力“画地为牢”。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组提交了《非典与就业研究报告》。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适应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将进城务工劳动力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管理,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城乡就业大盘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安排。
专家们认为,这次非典公共卫生事件也给了我们启发:要确保所有国民的卫生健康,就要加快探索社会保险城乡衔接的路子,特别是从进城农民工的需要出发,解决好他们医疗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等问题,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一视同仁,实现其流动就业的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