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营造育才留才的良好环境

2003-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本报通讯员 王亦高 我有话说

为了尽快培育千百万高素质技工人才队伍,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亟需进一步转变“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术”的传统观念,健全企业激励机制,加大力度营造技能人才成长所需的社会大环境。

留才:待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由于对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重视不够,导致技能人才青黄不接,这是相当一批企业的教训。辽宁有关部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才素质普查发现,151个企业一线专业技术工人和有技术职称的工人比10年前分别减少了21.53%和16.9%。

由于待遇没有拉开档次,影响了技工人才的引进,这是不少企业中存在的现象。南昌市统计局的调查表明,近年来南昌市熟练技术工人一直以逆差流动。在被调查的44家工业企业中,近3年来熟练技工流出人数比引进人数多1070人。在这些企业中,技工收入与其他职工平均收入差距在51元至150元之间的占46%,151元至250元之间的占16%,251元至400元之间以及401元至600元之间的各占9%。

待遇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山东省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上海市工业党委书记吴明认为,唯有结合生产实际开展职工培训,企业才有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唯有逐步改变工人待遇低的现状,实现工资待遇与技术水平直接挂钩,企业才能留住技术人才。

针对高级技工总体缺乏的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各地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人事用工与薪酬分配制度,构筑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以此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两会期间,一些代表也建议,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人事用工与薪酬分配制度,构筑吸引、留住高级蓝领的机制。

目前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留才、引才,已经着手搞活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学技术,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比如,山东电建二公司对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选手,给予万元奖励,并分配一套住房。山东电力系统规定,有突出贡献的技师与企业经营者享受同等的住房待遇和收入。

据介绍,在不少企业里,技师享受的待遇开始相当于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待遇开始相当于高级工程师。一汽集团公司实行“非领导职务高层次人才”评聘制度,已有为数可观的技术拔尖的普通工人享受到该公司经理级别的工资、住房待遇。

育才: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段时间以来,一篇月薪六千难聘“数控技工”的报道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报道说,为了招聘能够操纵大型机械的数控技术工人,杭州汽轮机厂等十多家企业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月薪一提再提,最高达到了6000元,却依然一无所获。为什么如此高薪却聘不来一个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呢?

所谓数控技术就是用计算机来操纵机械的技术。目前全国各地数控人才普遍奇缺,在经济发达的浙江、深圳、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在杭州汽轮机厂,数控技工的缺口大约260人。

这一事实表明,如果平时不注意进行人才培养与储备,即使需要时再出高价,也难聘来需要的技工。

一些“中华技术能手”的成长给人以正面的启示。

在培养出了“中华技术能手”李斌的上海液压泵厂,尽管前几年企业还困难重重,但企业上下从来都把技术工人当作“宝贝”,想方设法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李斌等技工骨干勤奋好学,厂里就鼓励他们脱产或半脱产到夜大等高校进修;企业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数控机床,就分批派遣一线工人到国外培训;李斌喜好钻研新技术,厂里各方为他一路绿灯……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还奖给他10万元现金和1台价值3.5万元的手提电脑。与此同时,作为上海液压泵厂机床调试工的李斌,十余年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近5年来就为企业累计增收节支3000万元。如今是全国同行业公认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的李斌说:“没有液压泵厂这块土壤,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上海市工业党委书记吴明指出,当前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与稳定,虽然需要李斌这样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种子”,但更应有育才、留才的社会“土壤”。就企业而言,也须有一整套技工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李斌之所以能成“中华技术能手”,与企业鼓励工人学习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他22年的工人生涯中,全脱产学习就在3年以上。

营造育才留才的社会土壤,地方政府更是大有可为。

广州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引进高素质技能人才。三四年前就对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在入户问题上,实行相当于本科生以上的优惠政策;“十五”期间积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坚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和“能力重于学历”的人才评价标准,引导社会正确地选才、用才和储备人才。山东也在2002年提出,要把培养工人技师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之一,并制定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技能人才成长。早在2001年就规定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每月可分别享受50元、100元、150元的技术津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