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东阳6月20日电通讯员陈其宪、记者叶辉今天从浙江省东阳市获悉,东阳市六石镇发现春秋晚期大型越国墓葬,已发掘出一批珍贵的玉樽、玉管、玉珠、玉条、玉片等饰件。考古专家认为,越国大墓的发现对越国大型墓葬的研究和越国文化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今年4月,在甬金高速公路建设中,浙江省考古所会同东阳市文管办对公路地基进行发掘,5月31日发现了这座大墓。
据专家介绍,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长方形浅土坑木椁墓,有石砌的甬道与墓道。整体平面形制是“凸”字型,墓上堆筑有巨大的封土墩,长径36米,短径26米,中心高4米多,用结构细腻紧密的硬质膏泥夯筑而成,结构坚实,密封程度高。墓道与甬道用石块垒砌成石室状,西侧石壁往上斜向内吸,呈八字型。甬道部分用长石盖顶,底铺板状块石。墓道与甬道之间砌出门框和门槛。通过墓道和甬道后即进入墓坑,该墓坑规模宏大,长13.52米,宽4米,深0.3米左右,四周用块石围砌成石框,墓坑两侧边设有二层台,墓底铺设有鹅卵石石床,并留有8条垫棺椁的枕木沟。考古专家判定,当时该墓葬有巨大的木椁葬具。
考古专家发现大量的玉质随葬品,除一件口径10厘米、通高12厘米,用江浙一带的花玉制成的玉樽外,其余均为饰件,主要为大量微小型的玉管、玉珠、玉条、玉片等饰件,由玉石、绿松石、水晶、玛瑙等制成。专家初步判定,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应是一座大型越国墓葬。
考古专家认为,此墓的发现对越国大型墓葬和越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墓上封土有明显下陷,墓底有小块未朽木片和设有8条枕木沟等迹象可判定,墓内具有高大的木质葬具,这在商周时期土墩墓发掘中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这为进一步研究土墩墓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木椁墓室和石砌甬道相结合,这种特殊的形制结构为土墩墓发掘中首次发现,它可能代表着由平地起建的石室土墩墓向往地下挖坑的深土木椁墓演变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形制发展变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墓例。该墓出土的随葬品中不见日常生活用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而是大量玉饰品,这在浙江土墩墓发掘中亦属首次。
据悉,此次出土的墓葬是中国古代吴越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墓主可能是越国的王室成员。鉴于该墓巨大的文物价值,专家们建议要对古墓遗址进行保护,出土玉器正在浙江省文物局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