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化的关键是市场化

经济时评
2003-07-01 来源:光明日报 李义平 我有话说

城市化本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然而在一些地方,却表现为建制城镇化,盲目搞工业区、开发区,有的地方的城市化被群众戏称为“一条大马路,两行卷帘门”。城市化外表的扩张,极大地大于可以填充的内容,充斥着城市化的泡沫,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很有必要正确认识城市化,正确把握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必须遵循市场化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化的目的和宗旨很明确,就是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反哺农业,使农业也现代化。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我们必须强调城市化的产业支持,没有产业化支持,仅仅停留在建制城市化和城市规模扩张,是不能实现城市化的宗旨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产业支持,城市人口就很难充分就业,就没有足够的收入,就很难刺激消费。一个没有足够需求刺激的城市是难以维持的。为了达到上述城市化的目的,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选择的原则只能是根据市场需求,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化为经济优势,进而,把农村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发展工业部门不断予以转移。于是,选择的产业层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必须与转移出来的人员的素质相适应,如果选择的产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即使建立了很多企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仍转移不出来。从实践来看,我国浙江的温州、台州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是城市化、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功的典范。这里基本上不存在农民问题,因为很多企业就是农民办的。农民办的企业自然与农民的素质相适应,因而顺利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劳动力成本低,产品有竞争力,其客观效果使经济发展得很快。在此基础上,为了企业群落在空间上的聚集,瓜熟蒂落地形成了一些新兴的城镇。这种产业选择的成功,达到了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城镇化的完美结合,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自发作用下完成的。

城市化的水平、模式、速度,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城市化的水平、模式、速度是受市场制约的。以江苏省为例,推动江苏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动力来自于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于是,通过发展小城镇提升城市化水平,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其内在必然性——小城镇成了联系城乡之间的纽带和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九十年代后期,由于苏北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进镇兴业,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进而作用于中心城市的发展。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经济自然发展和市场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建设、居住环境,都应当围绕着城市经济建设状况而展开。换言之,城市基本建设的规模,风格,既受制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需求,摊大饼式的搞城市建设。此前有的地方搞所谓的筑巢引凤,大框架式的城市建设,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承受能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所谓服务于经济发展,是指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是为了企业聚集的方便,能够吸引各方面的人才,有极强的辐射功能。甚至连居住环境,也发挥着城市品牌的效应。一句话,城市建设应当与当地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当有其内在的逻辑,应当计算成本,应当有投入产出的比较。

支持城市化的要害为市场化这一判断的一个重要例证,在于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城市的硬件,更在于城市化的软件,即该城市企业、企业家,各种人才的生存环境。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资源,如人才、资金、知识、技术,都是流动的,他们会从不安全的、不能长期预期的、办事效率不高、资金回报低的城市,流向生存环境优越、可以蓬勃生长的地区和城市。于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一个城市已有的各种资源的存量,还取决于吸引资源增量的能力,取决于这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和制度。这里所讲的环境和制度,就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则,例如对产权,对企业利益,对企业家的保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广大市民的文明程度及起码的法理素质等。

由于城市化的要害在于市场化,于是政府的职能被明确地界定为服务于市场化的城市化。所谓服务于市场化的城市化,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都不能脱离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盲目扩张,两者应当是相适应的。甚至城市的基本建设,城市的主要建筑,都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完成的。政府要作的,更多地是把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前瞻性预期巧妙结合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

服务于市场化的城市化,政府应当着力于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应当在规范市场秩序,精简办事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塑造城市品牌,实施城市开放,重塑市民素质,以吸引各方面的资金、人才、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应当有所作为的方面,相当于经济学上所讲的公共产品。就提供公共产品而言,政府相对于企业,相对于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有时还要像企业家那样,把自己的城市像商品一样推向市场。

既然城市化的要害在于市场化,那么,各地在选择自己的城市化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发展小城镇的模式可能并不适应幅员辽阔的西部。因为在如此幅员辽阔的范围内,小城镇不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再有就是,我国目前一些地方的城市化,存在着在政府推动之下,靠政府投资,仅仅推动城市化建设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城市化的外壳比其内容增长过快,违背了城市化的初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是必须予以注意和克服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