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工程大学物理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康颖,是全军院校物理课程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特邀委员,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项;主编的《大学物理》被列为全军院校通用教材,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海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为了增加课堂信息量,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几十年来,康颖始终关注物理发展前沿,广泛阅读物理学史、军事高科技、海军装备等方面的书刊。与此同时,她还学习了教育学知识,研究青年学员的心理,引进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且在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也走在前面。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看到多媒体制作软件发展迅速,就决心将其应用到物理课教学之中。有的人劝她:“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自讨苦吃,去学计算机知识,用别人制作的课件就行了。”她说:“别人做的课件不一定能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就没有主动权。”
她买来有关书籍,边学习边摸索,拜曾经是自己助教的李定国、陈聪等教员为师,虚心请教,在计算机前常常一坐就到深夜。凭着不向困难低头的劲头,康颖很快熟练掌握了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并和同事们一起制作出了大学物理课程多媒体课件。
康教授在全校率先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令学员耳目一新。学员朱超说,听康教授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就像风筝在蓝天下翱翔般轻松。
康颖似乎真的具有“魔力”,教学成效显著:她教的班次平均成绩历年来均居全年级前列;一个名列全年级最后一名的区队,在她的手中奇迹般变成了全年级第一名;一个期中考试只有4个人及格的区队,又在她的手中一举夺得了海军统考第一名。
她的教学成果还受到同行和总部机关的认可。她应邀走上“特殊”的讲台,为全军院校的物理课程教学骨干授课。她受总部机关的委托,主持制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推进物理课程教学经验的交流。
“千万别小瞧了学员的创新能力,他们现在的一个奇思妙想很可能对他今后的工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康颖说。她对青年学员在学习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的珍爱,远甚过她自己取得的成果。
康颖十分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学员参与实验室仪器维修,举行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她操起二胡等乐器,与爱好音乐的学员一起探讨其中的物理知识;她在投掷手榴弹训练时和学员们一起分析刚体的抛物线运动特性,以提高投弹成绩……在康教授的数不清的“鬼点子”中,学员们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学员卢江涛从科学家发现“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过程得到启示,大胆地逆向思维,提出了“数学问题的物理解法”。他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应用物理学的定律和方程,简捷地求出了3个复杂数学方程的解。康教授阅读后十分高兴,为小卢讲解学术论文写作知识,指导他完善推导过程,论文完成后,又多方联系推荐发表。
学员小郭来自基层部队,基础较差,第一学期物理考试亮了红灯,排在区队最后一名,由此产生了混日子的念头,在课堂上他从不发言,答疑时也不请教问题。细心的康教授显然看出了小郭的心事,课里课外给他“开小灶”,不仅对他没弄懂的知识做详细讲解,还分析了他不懂的原因,直到他完全弄懂为止。
“你想放过这门课,但康教授却不肯放过你”,小郭领教了康教授的“认真”。从那以后,小郭改变了学习态度,勤学好问,进步十分明显。在海军组织的物理统考中,他取得了87分的好成绩,他所在的区队获得总评第一名。
学员小韩从小失去母亲。康颖平时就对他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一次,小韩生病住院要做手术,心理负担较重。康颖找到主治医师了解情况,一起和他谈心,使他放松紧张的情绪。手术后,康颖专门烧了小韩爱吃的菜送到病房,临走时,还留钱让小韩自己买些营养品。小韩的病情好转后,她又利用休息时间为他补课。学员莫崇君清楚地记得,康教授脚腕不慎扭伤,周末仍然跛着赶来为他补课,还像妈妈一样关心他的生活。虽然住了一个月医院,但他的功课一点没拉,还获得了学校物理竞赛三等奖。
爱,绝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为了每一名学生成才。学员小蒋一学期3门课不及格,再有课程不及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就要退学。退学回家是小蒋和家人最不愿意面对的。小蒋的父亲从千里之外火急火燎地赶到学校,恳求康教授给予关照。
不到难处不求人。看着老人布满沧桑的脸、卑微的神情,康颖一阵心酸。她动情地说:“我是一位母亲,完全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让我在考试成绩上网开一面不可能。不过,请你相信,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小蒋把功课补习好。”
小蒋的基础实在太差了,康教授帮他从数学知识补起。补习中,还给小蒋讲童第周等科学家成才的故事,鼓励他树立信心,同时发动教研室的年轻教员协助辅导。经过两个多月的补习,小蒋顺利通过物理课考试。接到儿子的报喜电话,小蒋的父母喜极而泣,激动地说:“康教授真的是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