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地学专业研究型人才

坚持“三个代表” 振兴基础科学
2003-07-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校基地点是原部属院校中少有的设点单位,全体师生非常珍惜和关注基地建设,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把基地点建设作为我校重中之重的工作。“九五”期间,我校以培养地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结合“211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资进行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努力探索优秀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在确立高起点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加强创新思维培养,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在研究型地学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同时,地质理科基地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功能。

截至2001年底,国家基金委专项基金拨款286万元,学校专项投入基地点和基地班经费347万多元,地学院投入经费47万多元。

我校地质学专业理科基地点设在地球科学学院,通过努力该院已经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基地点有中科院院士3人,批准“长江人才基金”岗位3人。教授39人,副教授41人,45岁以下高级职称为45.3%,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65.5%。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开放实验室。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我们加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减少总学时和专业课程学时,扩大选修课程宽度和可行性,增加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课实行“5+1”总体改革方案,重点进行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对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进行课程体系重建和教学内容改革;对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含晶体光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我们对“基地班”选择优秀教师实行单班上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行英语授课或聘请外籍教师全英语授课。绝大部分基础课、全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运用现代手段并实施CAI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信息量而减少讲课学时,从而增多课间实习课时。

我们将周口店、北戴河野外实践教学改革纳入到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总框架内;定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地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任务,分割职责、相互协调和补充;以基础性、能力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四性原则为基础,完成教学路线的重组和路线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地质思维、科学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改进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等项目指标化;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集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形式。

由于地质学是艰苦性专业,优秀人才容易流失。为此,我们通过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座谈交流、请地质学家谈人生、进行地质旅游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发挥班主任和导师(优秀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让他们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进行潜意识导向教育,使得基地班绝大多数学生热爱地质,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自1995年建立基地以来,我们已培养出有志从事基础地质研究的数届优秀人才。这些毕业生中有96%的毕业生从事地质或地学研究工作,其中有87.9%在攻读地学类硕士学位研究生,他们分布在中科院各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国家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学习方面,基地班总成绩总是名列第一或前茅,四、六级一次英语通过率在90%以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