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代化研究不宜过分定量化

●关注现代化●探讨现代化●建设现代化●
2003-07-0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高峰 我有话说


朱高峰(右二)1935年生,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51年就学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3年到前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学习。历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邮电部第六研究所总工程师、邮电部副部长等。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副院长。

近期对于现代化的议论多起来了。一方面一些学者从理论上对现代化的定义、特征、目标和体系等进行了不少研究,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两次现代化理论、“二元性”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指标体系,甚至测算了全国不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等等。另一方面,一些省市,主要是沿海较发达的一些省市提出了本地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一些地方提出在2010年左右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针对这些情况,本人以为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思考和商榷。

1、现代化的定义、概念

首先,从概念上讲,现代化应该是指落后的地方赶上、达到先进地方的意思。那么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标准问题,即什么叫先进;第二个是地域问题,即现代化的主体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弄清楚,就去讨论具体问题,似乎本末倒置。

2、现代化的主体

从地域来讲,当代世界是由各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殖民制度已基本不存在,新殖民主义是另外一回事),国家是一个政治、经济实体,也是一个整体,国家之内也会有不平衡,但国家具有力量,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求得均衡。因此现代化的主体应该是国家,也可以包括一些独立的经济体,如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等。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3、现代化的对象和标准

至于标准问题,还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和谁比,一个是比什么。

先说和谁比,即对象问题。是和最先进的一个国家比,还是和较先进的一群国家比,看来和一个国家比是不合适的。还是选一组国家比较好,也就是说目标是要挤进到这个组中去。但是这个组怎么选,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经过三步走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那么,哪些算中等发达国家,是全世界各国按发达水平排下来,处在中间的那些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位置的那些国家,他老人家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但他提了一个人均GDP4000~5000美元的数字,即使从当时的数字看,按世界银行的分类,这也不居于发达国家的中等,而是属于中间国家,在中间国家中偏于上部,即所谓中上等国家。国外一些研究者提出的标准中,从人均GDP来看大体上在3000美元范围,也是属于这个区间。另一方面,如果取发达国家的中等数字作为依据,那么当已到达发达国家的下限时,即已开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还不能算实现了现代化,似乎也说不过去。因此在中上等水平的范围中取一个数,还是比较合理的。

说到比什么,问题就更复杂了。原则上说应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三大方面。但如何表示,采用一些什么指标,指标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好。国外用得较多的,也被我国各地方政府引用较多的英格尔斯指标体系中包括十一个指标,分别为:人均GDP(或GNP)、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服务业在GDP中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成人识字率、在校大学生占同龄人中比重、每名医生服务人口数、婴儿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比重。应该说从指标数量上已经不少了,当然其中可能有些不合理的,包括取数的不合理,也有一些内涵上有歧义的。但我国一些学者还认为太少,有人又大大发展了指标体系,分为几大类,每个类中若干个指标,总数可达几十个。

指标多了,看来是较全面了。但是现实是复杂的,指标再多也没有现实世界复杂,指标的取舍是个很难的问题。如果用演绎法,必然是指标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指标多了,就要说到指标的加权问题,因为指标之间重要性显然是不同的。

4、现代化的时间标准

比要有个时间概念,即与对方什么时间的情况比。由于现代化是个过程,一个是现在与现在比,当然是落后。一个是拿我们将来的情况与人家现在的情况比,即以人家现在的情况作为标准,这样比,只要是在前进中的国家,迟早有一年可以达到。这种比法不大合理。合理的应该是与将来别人的情况比。落后国家要现代化相对还比较容易,因为有榜样可以学,可以比。但对先进国家来说,下一步发展会怎么样,谁能看得那么准?因此这种预测,这种比的标准还是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这里想说一下对两次现代化的看法。所谓两次现代化我理解即指工业化和信息化,如果说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就是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这是没有根据的。如果说几百年前中国在世界上处于前列,当年西方国家如果要说现代化,那就是要向中国学习,赶上中国当时的状态。但是历史并不是这样发展的,发达国家并未以中国为榜样去实现当年的“现代化,而是走了他们自己发展的路,而中国并非因为被西方国家超过而败落,而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问题而停滞不前。因此并不存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就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问题。

周总理当年提四个现代化时还不存在信息化的问题,他们那一代人也不可能预见到后来的信息化,所以当时提的现代化其核心内容是工业化。经过了几十年,到现在,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现实,我国在现代化的内容中当然应该包括信息化了,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宜划分成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否则,如果在未来40-50年中又出现一个信息化后的新的情况,是否还要来一个第三次现代化。

5、关于各省市现代化

前面已述,现代化的主体是国家。为了调动地区的积极性,让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些是对的,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实现现代化从精神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问题只能作为一种激励,一种定性的说法,不宜定量展开。一方面如上所述,现代化的追赶对象、指标体系、计算方法等还存在很多问题,简单化肯定一些东西没有什么好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采取措施缩小不平衡状态。有人计算西藏实现现代化时间要比最发达的上海晚60年,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任其自然发展,也可能就会出现这种结果。当然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如西部大开发,但看来还需要加大力度。强化、固化地区之间或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状态的各种提法和措施都应重新审视。

以上一些看法,也只是想引起注意,互相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指正。总的来说,本人认为对现代化的理解还是粗一些,定性多一些为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