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亚斯拉夫女性的婚嫁

2003-07-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中亚记者 贾铁军 我有话说

中亚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多少年来,共有100多个民族的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在萨马尔罕一条首尾相见的小街上,记者曾看到53个民族的居民和睦相处的景象。在阿拉木图,我们多年工作、居住的一幢高层建筑里,也竟然生活着38个不同民族的家庭。

在中亚,除作为主体民族的哈萨克族人占有较大的比重外,斯拉夫人的比例也不小。曾经有人种学家对不同时期迁入中亚的人群进行过专门的调查,发现不同时期的“新迁入者”和“原有居民”之间总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婚姻能够跨越这条界限,沟通着不同的人群。

中亚的不同种族间的婚姻有着相对的规律性,比如说斯拉夫女性嫁入穆斯林家庭者并不罕见。相反,找一个乌兹别克姑娘或一个塔吉克姑娘为妻的俄罗斯人或是乌克兰人则比较少有。有位哈族朋友解释说,对穆斯林来说,同具有另一信仰的女性结婚,不算违反伊斯兰教规和传统精神,但如果穆斯林女性嫁给异教徒就有“变节”之嫌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斯拉夫人嫁给当地民族的人所组成的家庭,子女几乎都选择的是父亲的民族属性,这类家庭一般子女也都多于斯拉夫家庭。包括年轻夫妇在内,平均每个家庭都是3-4个孩子,而在中亚的斯拉夫家庭,子女数很少有超过两个以上的。在斯拉夫人和其他中亚本土民族组成的混合家庭里,作丈夫的通常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或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有人对阿拉木图州一个村子进行过一个调查,在28户混合型婚姻的家庭里,其中18家的老公是领导和公务人员,9家的丈夫是司机和技术人员,只有一家的丈夫是普通农庄庄员。

由于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一般嫁到穆斯林家庭的俄罗斯女人很难马上适应穆斯林家庭的传统生活。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早期迁徙到中亚的斯拉夫人很少与当地人通婚。一位在乌兹别克斯坦生活多年的妇女说,“我们在乌兹别克与当地人相处得很好,但结婚我们不需要”,文化差异是这其中最大的因素。一些老派的斯拉夫人只认同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对他们来说,就算是“红发麻脸儿”,也还是自己的好。这些人限制自己的子女与穆斯林少年交往和约会,但对克里米亚迁居来的塔塔尔族人却是例外。然而,在中亚一些传统的居民中,塔塔尔人的口碑并不算很好。有趣的是,在中亚各民族中都有一些针对其他民族的谚语、俗语,虽然大家都认同“没有不好的民族,只有不好的人”,但由于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地讲着老人留下来的话。比如说,“不预先打电话的客人,比××族人还坏”、“要想站着死,就娶××族人为妻”、“不听话的人,就给你娶个××族老婆”等等。

后来定居到中亚的斯拉夫人与当地人的婚姻就比较多了,虽然这些婚姻中失败的也不少。这些女孩子通常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困难估计不足,只看到了小伙子笔挺的西装,而忽略了其身后的传统。很多穆斯林家庭的父母、亲属也不能顺利接受这些斯拉夫族的新媳妇,于是丈夫常常被夹在父母和媳妇难以平息的矛盾之间,久而久之造成了婚姻的解体。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爱情的力量使一些女孩子习惯了夫权家庭制度,当上了真正的小媳妇。她们学会了新家庭的“清规戒律”,甚至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变得“完全乌兹别克化”或“完全塔吉克化”。一位朋友曾讲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弗拉基米尔市的俄罗斯姑娘爱上了一个服兵役的塔吉克族士兵,丈夫复员后她便随老公回到了杜尚别郊区的老家。开始时,她天天哭闹、抱怨,几年后她不仅习惯了老公的拳头,还生了5个孩子。现在,它的穿着、谈话、生活习惯已和当地人毫无区别。

但并不是所有的俄罗斯族夫人在接受了中亚的生活方式后,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有的斯拉夫族女主人偷偷地为已通过穆斯林礼仪定了姓名的孩子进行洗礼,一些人甚至参拜教堂,给孩子起俄罗斯名字。在我们采访时就认识了这样一位女士,她的名字叫耶利扎倍塔·费利波夫纳,出生在俄罗斯。在家乡,她和现在的乌兹别克族丈夫相识,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女儿来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她和公婆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不间断地反抗公婆的束缚、并为子女争取按自己的传统生存的可能。结果很糟糕,老一辈亲属不认自己血统不纯的4个孩子,并多次将她逐出家门,女儿也因此受到歧视而离了婚。她多次想离开家,但又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很多年轻人说,这种情况在城市里要好得多。因为那里不一定遵从教规和习俗,若是夫妻双方又都受过较好的教育,婚姻要稳定得多。

专家们认为,一般在斯拉夫民族与当地民族通婚的家庭里,社会文化传统彼此距离太大,双方对家庭结构、做人原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很多作丈夫的很难超越“闲言碎语”和“老辈人对死板家庭程式的理解”,即使双方互敬互让,各自也不是都可以彻底地改变自身的文化趋向。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在“血统纯正的”俄罗斯也有着2/3的离婚家庭,因而这种“文化休克”现象和丈夫的民族区别没有太大的联系。

(插图: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