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晓红: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

2003-07-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史照栋 尹长兵 丁志军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


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主治医师李晓红用生命谱写天使之歌(本报5月4日A1版曾作报道)。之后,团中央等三家单位为她开办了网上纪念馆,短短几天就有20多万人次到网上祭奠她的英灵,3000多名各界人士为她深情留言。近日,有关部门组织寻访李晓红的成长经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同期入伍的大学生中,她有几个第一

李晓红1974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一个军人家庭。1997年7月,她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大家都劝她找个离家近、能照顾老人、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她曾实习过的省三院的领导也希望她能到本院工作。可她偏偏选择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当一名白衣战士。她说:“医生是生命卫士,军人是和平使者,既是军人又当医生虽说双重危险,也是双重光荣。”

初到北京,面对急速跃进、日新月异的北京,李晓红平添几分应对时代挑战的危机感,从而发愤学习。

1998年,结婚后的李晓红和丈夫刘会昭住进前门大街一个百年老胡同里面积不足十五个平方米的小屋。她的屋内,除了两个旧衣柜和一台电视机,最值钱的就算是她买的一摞摞书籍。刚到医院时,她一个月工资只有500余元,但买一本《实用内科学》就花掉100多元。

李晓红婚后没要孩子,小两口晚上新闻联播后不看电视,而是看书“充电”。在2002年医院专业技术考评中,她以两个轮次第一的成绩折桂,戴上了一枚金灿灿的三等功证章,在同期入伍的大学生中第一个跻身内二科主治医师行列,成为最年轻、最具发展前途的尖子,在同期入伍的大学生中又第一个入党。

读书是李晓红的夜生活。组织推选她到阜外医院进修时,白天没时间,晓红常常晚上苦读。正是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她写下了十几篇严谨缜密的学术论文,其中有7篇在《中华医学》等杂志上发表。

李晓红牺牲后,在遗留下的小挎包里没有高档化妆品和小吃,而是一本袖珍内科手册,一本医学英语词典。

家中电话,成了医疗咨询热线

只要患者有一点疑问,李晓红从不放过。去年冬季,医院发现一名新兵心电图有点异样,可复查时又正常了。李晓红反复对照两份心电图,对主管医生田东华说:“心脏方面的疑问,事关战士的安危,咱们必须搞准。”李晓红不由分说,带上心电图挤公共汽车赶到北京阜外医院,向她进修时的指导老师方丕华求教。专家会诊认定这个战士患有罕见的心脏郁积症。方教授说:“这种疾病虽然患病概率为千万分之一,但患者如果遇到刺激,很可能发病猝死。”由于李晓红的执著,避免了体检中的一个重大疏忽。

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她总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病休干部陈振忠,在2000年国庆长假期间突然发病昏迷,地方专家会诊后说,患者是脑梗、心梗、肺梗和肝硬化并发,已无生还可能。家属一听绝望地哭了。李晓红安慰说:“大姐,别失望,我们再想想办法!”在护送病人转院的路上,晓红和其家人紧紧攥住陈振忠的手,不停地呼唤:“老陈!老陈!你醒醒!”救护车跑了半个小时,李晓红和其家人整整呼唤了半个小时,真诚地把陈振忠从死神边缘唤了回来。到达武警总医院,她和当班医生进行十分细致的交接,甚至连陈振忠的大小便次数也说得十分详尽。不久,这位老干部终于治愈出院。

对退休干部、下岗职工、困难群众,她从不开可用可不用的高价药,也不安排不必要的化验检查,尽量制定最经济的治疗方案。下岗职工佟玉清,病情还没有完全恢复就急着出院,想自己按处方抓点药回家养着,省点住院费。李晓红非常体谅这位患者的难处,就帮他选好最适用的药品,写清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叮嘱他定期到医院复查,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他。

她从不把自己与病人看成一般的医患关系,而是上升为一个共产党员和普通人民群众的关系。她从不直呼住院病人的姓名和床号,而是常常以大爷、大妈、大哥、大姐相称。她家中的电话成了附近居民医疗咨询热线。

三次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去冬今春,广东发生非典疫情,作为内科医生的李晓红十分留意疫情信息,主动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资料。3月25日,非典疫情突袭北京总队医院之前,李晓红因病已被批准休假,完全可以不参加非典病人的诊断治疗。当得知科里收治了非典病人后,她谢绝了科主任的劝阻,积极投身于抗击非典的战斗。尽管科里采取了防护措施,李晓红和部分医护人员还是不幸被感染。由于医院自身救治条件十分有限,争取到一个转院指标,就意味着少一份生命危险。那时,京城疫情严重,各专科医院收治床位十分紧张。

李晓红三次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4月1日,转往309医院的4个床位终于争取到了。医院考虑到李晓红染病最早、病情最重,首先安排了她。然而,李晓红却婉言谢绝了:“郭主任59岁,李副主任也51岁了,我才28岁,年轻免疫力强,要转就先转他们。”

4月4日,组织上又从302医院争取了5个床位。考虑转院人选时,医院还是把她放在第一位。她仍摇摇头说:“让那些病情重、情绪波动大的病号先走,我是医生,留下来还可以照顾其他病人。”

4月5日,组织上又从302医院争取到了一个床位,当医务处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还是这样表态:“我年轻,我是医生我不怕,我们一定能战胜非典。”她又把转院机会让给了年龄大的和病情重的患者。

4月6日,组织强行把她转走。此时,她脉搏微弱,气若游丝。

“李大夫特别坚强,说‘我也是医生,有什么新药就在我身上试’,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主治医生和护士含着热泪追忆说。

4月10日,李晓红呼吸困难,医院给她上了呼吸机,她仍吃力地拿起手机,给丈夫刘会昭发来了生命的留言:

“帮我问问郭主任其他人现在怎么样了。”

“今天我的用药调整了,跟院里说一声;我觉得激素量加大后感觉好多了,看来我们的治疗方案太保守了。”

“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

“给张伟打个电话,告诉她一定要有信心,我们共同战胜疾病。”

声声留言,句句真情,字字千斤。这留言诠释了她对党的满腔忠诚,她对事业的满腔热爱。

4月16日凌晨3点半,李晓红面带微笑,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壮丽人生。

她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年仅28岁。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摄影:赵世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