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人生的希望从这里放飞

2003-07-23 来源:光明日报 杨德生 令狐培选 田明纲 杨宏亮 我有话说

创建于1902年的西北大学,是西北地区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时至今日,西北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有18000多名在校生、600多名高级职称教师、28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博士点、65个硕士点、67个本科专业、10余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211工程”大学、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支持院校。10万余名大学毕业生遍布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以过硬的质量、良好的素质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许多用人单位竞相来校预定毕业生,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多年来均保持在92%以上,今年在就业形势严峻、受非典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西北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仍然达到92%。

在不少高校感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今天,西北大学的毕业生为何如此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呢?

滋兰树蕙,通专并举,大学生素质良好

西北大学毕业生走俏市场归功于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模式。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学校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紧抓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在就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大学毕业生。

西北大学在稳定传统专业和优势专业的同时,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步伐,筹建了若干个跨学科门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宽口径新专业,优化发展和培育了新兴、边缘学科专业,注重国民经济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学科专业的设置,先后新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保险、节目主持、软件工程、动画设计、生命科学与技术等一大批学科专业,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

西北大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训练法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推进教材建设、CAI课件和网络教学课件建设,积极推进学分制、主辅修制、第二学位制、弹性学制,近几年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重点建设150多门重点课程和一大批教学改革项目,不断完善了教学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1年,学校有5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百余项。

在陕西高校中,西北大学文学院的“黑美人艺术节”享有盛名,以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相声、小品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几届,使大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了情操。在西北大学,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学校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文理结合、理工渗透,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受到了文理两个专业的教育,充分发挥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的作用,通过辩论赛、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第二课堂,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具备了全面的综合素质。

既有院士、文理科资深教授和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担纲领军,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跨世纪优秀人才作为中坚,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指标,使西北大学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前列,在全国高校中稳居前50位,具有雄厚的培养人才实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有了一专多能,专业过硬,通专并举,使学生身有彩翼,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过硬本领,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不久,就成长为各个行业和单位的技术能手或管理骨干。

桃李芬芳,才任天下,毕业生广有建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百年来,西北大学集天下英才而育之,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专门人才。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成为所在行业、地区或部门的骨干,其中建功立业、卓有成效者不可胜数。

中科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侯洵,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任纪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理学家刘昌明,中科院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学家田在艺,中科院院士、著名航空航天学家张殿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张彦仲,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任益民,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牛文元等,都是从西北大学开始了他们学术生涯的光辉历程。

荣立一等功、受到江泽民主席和中央军委表彰的弹道专家闫章更将军,新中国第一代爆破力学专家王如芝,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李玉虎,全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献身于大漠戈壁的杨拯陆烈士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功勋卓著。20世纪80年代,我国十五个石油勘探局中,有12个局的局长或总工程师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代表会议上,出席会议的200多名代表中有十几位毕业于西北大学。

我国播音界泰斗、开国大典播音员齐越,著名诗人牛汉、雷抒雁,文坛奇才贾平凹,著名文艺评论家何西来,中国岩画学开拓者盖山林,著名考古学家韩伟、巩启明,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魏杰等都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王岐山、宋汉良、安启元、申健、冯岭安等等这些担负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重任的领导干部,是近几十年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侯氏变换”理论创始者侯伯宇,“王氏定理”的创立者王戍堂“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获得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8篇著名论文的舒德干,西部经济学派领军人物何炼成,著名中东史研究专家彭树智等一大批毕业后仍在学校工作至今的著名科学家,少长云集,名家荟萃,兢兢业业,言传身教,培养着一代又一代西大学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地质英才看西大”、“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西大放飞的作家群”等一系列赞誉,便是社会对西北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充分肯定。

正确定位,合理引导,指导大学生科学就业

在西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有这样一句话:“毕业生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为了使优秀大学生能到祖国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地方建功立业,西北大学采取多种途径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大学生就业系列讲座”,由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给大学生做就业辅导报告,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应聘技巧,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和择业道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最需要和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系列讲座不但有应届毕业生参加,还有许多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每场报告座无虚席,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西北大学注意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实际客观地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鼓励毕业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学校定期对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对一些热点现象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开展就业道德教育,遵守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法规政策;举办模拟招聘活动,锻炼和提高毕业生的应聘能力;编印有关辅导材料和书籍,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就业;开设毕业生心理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就业中遇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公务员考录辅导,鼓励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和到基层及西部地区服务;在今年的“非典”时期,学校在学生宿舍区举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场咨询,学生处长在网上发表了《致毕业班同学的一封信》,鼓励毕业生克服“非典”对就业和学习造成的困难,合理地安排时间,通过安全有效的方式落实就业单位。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西北大学的毕业生自豪地说:“我们不但具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了在社会大潮中摸打滚爬的心理准备和基本技能。”

渠道畅通,反应快速,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

登录西北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单位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栏目每天都有消息更新。在这里,用人单位可以轻松地查找到任何一个毕业生的学业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等级、生源地、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毕业生可以及时获取适合自己学科专业和就业意向的单位需求信息;通过网上互动选择,达成了就业意向,可以进行网上面试和洽谈签约。

为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和信息的准确,学校通过网络、传真、报纸、电话等形式,及时公布毕业生信息,积极收集、整理就业需求信息。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公布栏获取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可以及时获取毕业生的各种信息和就业需求,开展不见面的洽谈。

办好各类供需洽谈会,为毕业生和用人提供供需见面机会。学校每年举办大型洽谈会十余场,专场招聘会百余场,为毕业生提供了充分的双向选择机会。成功的实践换来丰硕的果实,大部分毕业生都是在这些招聘会上获得需求信息并签约的。

在今年的“非典”时期,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还同南方人才网、西安市人才网等联合开展网上招聘见面活动,加强与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创造条件帮助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网上求职,大学生在宿舍或者在学校提供的就业专用机房进行供需洽谈。

广开门路,注重信誉,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

在陕西省2003年为省级机关招录的43名公务员中,有18名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近年来,西北大学共有800多名毕业生投身军营,遍及人民解放军的各大军兵种,上百名学生被国务院各部委录取为公务员;70%的毕业生志愿到西部地区和基层服务……

西北大学广开门路,主动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学校利用在人才市场形成的信誉优势,重视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关系,每年都组织毕业生就业指导专职干部和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同志到用人单位考察,搞调研、交朋友、设窗口,宣传学校,增进感情,并充分利用各地校友的力量获取就业信息,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就业基地,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除了西部地区外,还先后与解放军总装备部、二炮、海军、总参、广州军区、兰州军区、成都军区、中石化集团公司、中石油集团公司、南方人才市场、上海人才市场、东莞智通人才市场以及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就业。

登高方能望远。要办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抢占教育的制高点,西北大学就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一届又一届学生在西北大学沐浴春风,茁壮成长,一年又一年西北大学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围绕建设研究型、具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大学的宏伟目标,西北大学又一届毕业生已经跨出校门,走向社会,实现理想,放飞他们人生的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