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规范语言文字媒体应做表率

热点关注
2003-07-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本刊7月9日发表了本报记者苏丽萍的《语文滑坡后患无穷》一文,对频频见诸新闻媒体、出版物、影视作品以及其他共公场所的错别字及语言文字的乱用错用现象,进行了批评。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一些读者及相关单位纷纷打来电话或写来文章,对这种现象表示了忧虑并就如何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提出了建议。本刊今日特发表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刘继南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电视制作人霍克的文章,以期引起全社会来共同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尽快解决当前存在于报纸、影视、出版物及公共场所的语言文字乱用错用现象。

加强管理机制规范传媒语言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教授刘继南

传媒语言规范化问题是一个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传媒具有巨大的语言影响力,主导着今天的社会语言生活。近年来,我国各类新闻传媒在语言文字的应用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现象。

这些问题给社会语言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人所共见的,其原因却是十分复杂的。深入系统地研究新闻传媒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应该说是迫在眉睫。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基本认识是:1,新闻传媒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向社会宣传语言范本和语言规范导向;传媒应当成为语言应用规范化的榜样。2,新闻传媒语言的不规范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质量,而且对社会语言生活会造成不良影响。3,解决新闻传媒语言的规范性问题,不仅需要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而且要根据不同传媒语言应用的特点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办法。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4,规范化不是限制语言文字的发展,而是通过研究语言文字的各种变异现象,按照语言文字的自身规律,因势利导,促进其规范、丰富和健康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从业人员的队伍也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不少未经专业培养的人员加入到广播电视行业中来,还有一些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但各方面的准备都还很不充分的人也匆忙上岗,因而造成在语言规范方面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如果不加强管理,及时纠正,还会有愈加严重的趋势。

北京广播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于规范传媒语言,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长期的办学中,我们认识到,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面向全校文科专业开设写作与语言艺术、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语言文学公共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此外,受广电总局的委托,还一直担负着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今年又承担了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的培训工作。

实现传媒语言的规范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依靠学校教育,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加强管理机制,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期逐步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播音主持专业应加强功力培养

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张颂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的人。他们的工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名副其实的咽喉要道,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所以应该把人类文明的精华、历史发展的足迹、国际风云的变幻、社会进步的风貌,具体地、明晰地传播给广大受众,达到“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使广播电视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里经常出现语音不规范、乱改成语、错字别字层出不穷,以及“港台腔”泛滥等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焦虑。

播音员和主持人,不仅肩负着信息传播的任务,还肩负着语言的传播与示范任务。他们每天都要和广大受众进行交流,其语言质量如何,势必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整体语言水平。因此,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使从业人员不断强化语言功力,如此才能出色地行使职业赋予的“话语权力”。

坚持扩充和加强播音主持行业的人文内涵,就必须十分重视专业的基本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选拔、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丰富知识结构,强化语言功力,提高宏阔精微的观察力、融会贯通的理解力、条分缕析的鉴赏力、应付裕如的回馈力,而这一切,都最终表现为精妙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如此,才能使广播电视从“生存空间”提升到“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

熟练而准确地掌握有声语言,一定要有“非下苦功不可”的锤炼过程。语言规范,首先,应该正确地解决“读音”“词汇”问题,还要重视有声语言的表达样式、体式和样态。只有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纳域外先进的语言传播经验,才能实现有声语言传播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的特殊要求,进一步发挥“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社会功能。

说到底,播音员和主持人能否使语言传播更加规范化,是对待人民大众、对待现实生活、对待祖国文化的态度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应该共同为引导语言传播的纯洁和健康而不懈奋斗。

文化人的责任

电视制作人霍克

小时候听过一个相声段子,说的是一个不好好读书的孩子,一次给他妈妈写信称娘为“狼”……管炕叫“坑”,至今记忆深刻,此后说话写字不敢马虎,怕被人笑话。时隔几十年,文化普及,社会文明,国家进步。大学生、研究生、硕士、博士生层出不穷,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然而仍有不协调声音出现:我们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类似几十年前那段相声的笑话时有出现。唯有不同的是出现在享有天之骄子称号的文化人、文明人、电视人身上,叫人笑中苦涩。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是一个文化水准、文化素质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人的责任心的问题。

中国汉字是古老文明的东方文化体系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语言文字是人类生活工作交流的工具。文字的应用应该讲究准确性。我们应该从尊重和发展文化历史的责任感来理解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一个字,如何写,如何念,必须要弄明白,三思而后说,三思而后写,这就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