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城戏剧舞台热演古装的背后

2003-07-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非典过后,京城剧院团又投入了紧张的创作和排练,一批新戏即将登台亮相。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古装戏在新戏中占相当比重,与热演荧屏的古装电视剧遥相呼应,如中国京剧院《张协状元》、北京京剧院《宰相刘罗锅》(精品版)、北方昆曲剧院《宦门子弟错立身》、北京人艺和国家大剧院同时排演的话剧《赵氏孤儿》等,而林兆华和李六乙还在排小剧场京剧《霸王别姬》和《穆桂英》。这些戏8月起即可在京城陆续演出,届时文人、武士就要争相登台,演古论今,热闹非凡,一时兴起一股古装戏剧热。

古典剧目发挥和表现潜力吸引众多编导

与多为新创的荧屏古装戏不同,除了《宰相刘罗锅》是据同名电视剧改编外,其他剧目都是重新演绎传统古典剧目。这在于古典剧目的形式和内容蕴含着巨大的发挥与表现潜力,因而吸引了众多编导。昆剧《宦门子弟错立身》的导演丛兆桓说,这出戏是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南戏剧本改编而来,它保存了戏曲萌发期的原始状态,对今天的观众而言十分新鲜,编导们可尽情发挥,因而这出戏从剧情到演出形式,都依据今人审美做了改动和创新。而京剧导演孔新垣则对同是南戏剧本的《张协状元》情有独钟,在导演此剧时,恢复了一人饰多角的有行当没角色的古戏形式,活泼新颖,令人大开眼界。

与荧屏的“戏说”风相反,这些古装戏都没有胡乱“戏说”,也不是简单地再现古貌,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重新解读,赋予剧作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现代意识。如两个版本的话剧《赵氏孤儿》,导演林兆华和田沁馨都看重的是剖析人性的复杂,揭示人在紧要关头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因而其内涵比原作要深刻得多。尤其是人艺版的《赵氏孤儿》,对剧情作了颠覆性的改造,没有以往京剧那样的好人、坏人之分,虽然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但剧情紧凑,人物鲜明,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小剧场钟情演绎古典剧作

荧屏古装戏可以尽情“戏说”,而戏剧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戏说”,并不容易,这也是戏剧原创古装戏少的原因之一。但内容上无法“戏说”,形式上却可以大展花样,这又是舞台的特长,尤其是小剧场戏。

如小剧场话剧《霸王别姬》,通过虞姬和吕雉的对手戏,揭示了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人的内心世界,十分深刻、精彩。戏剧专家对这出戏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出戏的票房也很可观。而今的小剧场京剧《霸王别姬》则增添了霸王乌江自刎的戏,对项羽这个人物作出了全新而独特的诠释,使这出千古悲剧更具震撼力,人们不禁对此戏拭目以待。

小剧场京剧自前几年出现的《马前泼水》、《闫惜娇》起,就令人耳目一新。推出这两出戏的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认为,小剧场京剧在传统的表演程式当中,注入了更接近于现代观众的表演理念,较之传统京剧来讲显得清新、自然,因而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这对于传播京剧艺术、培养京剧观众都是一件大好事,也对京剧革新做了新尝试。

分别执导《霸王别姬》和《穆桂英》的林兆华、李六乙据称此次对京剧来了个“革命”性的改变。不知老戏迷能否接受这种形式,但肯定能吸引众多年轻观众,也许这种实验要过些时日才能看出成功与否。

古装热凸现戏剧创作尴尬

戏剧古装热的出现,对很多剧团而言是出于市场考虑。因为这些古典剧作在民间影响都很大,剧院团选择它们,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赢得票房。这说明了如今戏剧创作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排除了以前排戏的盲目性。

经典改编的古装戏的走红,显示了经典超越时空的魅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戏剧创作的尴尬,即原创剧本的缺乏。各剧院团领导对此也是大叹苦经。因种种原因,剧作家队伍流失,难觅理想的剧本,颇有无米下锅之感。古装戏剧热的出现,使诸多戏剧人忧虑。戏剧评论家林克欢即尖锐地指出,因为找不到好的剧本,各剧院团只好向老祖宗的古典剧作讨生活,这说明戏剧创作情形仍不乐观。而且一窝蜂地演古装戏,也会败了观众的胃口。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人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因而广大戏剧工作者尤其是话剧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创作出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剧作,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艺术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