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众安危无小事

2003-07-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连成 我有话说

7月23日夜,台风“伊布都”带来的12级风暴以前所未有的疯狂撕裂着珠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千家万户电视屏幕上的红色台风警报揪紧了人们的心。

“防台风不留死角”

23日22时许。珠海市三防指挥部灯火通明,市委书记方旋,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顺生,市委副书记余炳林和副市长余荣霭等领导在分头赴各区、港口、救助避护场所、建设工地、水库、堤围等处检查、落实、督促防台风工作后相继来到这里指挥全市干部群众抗击“伊布都”。此刻,另一支由常务副市长冼文、副市长周本辉、林行道、何宁卡等分别率领的防台风检查小组正奔赴在港口码头、边防海岛、船舶企业、水库堤坝、乡村民房等数千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珠江口西岸大地上,带领和组织群众严阵以待防御台风。

电话里传来珠海各方从容迎战台风“伊布都”的最新战况:

——高栏港运载危险品、化学品的大型货船已经连夜卸货进港避风;

——海事、渔业、渔监部门的搜救船和搜救直升机已经到位,可以随时执行搜救任务;

——全市百余辆救护车随时待命,七家医院预留了足够的床位应对群伤事故;

——全市186个防台风庇护场所全部准备就绪,安置灾民所需的食品、饮用水、救灾衣被等相关应急备用物资都已落实,最后一名不肯离开农田的斗门区代耕农已经转移到安全地带。

“有没有水浸情况?低洼地的群众安置好没有?”市委书记发出死命令:“一定要像防非典一样防台风,在救灾问题上不能留下任何死角!”

“庇护中心好温馨”

24日零时40分。记者冒雨来到抢在台风“伊布都”来临前临时搭建的一处香洲区外来民工庇护中心,正在这里休息的重庆籍工人田菊花激动地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们吃的是热馒头,住的是空调房,政府还给我们每个受庇护的民工准备了一套洗刷用具,这些都不用花钱。真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这么好。”

住在这里的52名民工都和田菊花一样,有的在饭堂吃宵夜,有的在打牌聊天,有人在悠闲地看电视,也有的已经安然入睡,门窗外正疯狂撒野的“伊布都”好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不仅没有像过去那样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而且成为他们难得观赏的一大景观。

一位叫方世贵的民工告诉记者:“昨天听说台风要来,大家像往年一样准备到附近工棚里避一避,没有想到,珠海市民政部门早给我们准备好了牢不可破的安乐窝,在入住前,全部房间都进行了消毒清洗,政府还准备了充分的干粮、日用品和饮用水,敞开免费供应,就像回到家一样,就是再大的台风也不怕。”

珠海民政局干部告诉记者,民众安危无小事,市里早就作好部署,为了打好这次防台风战役,全市提供了186个这样的庇护中心,遍布全市各区、街、镇、村和建筑工地,政府在每个庇护中心专门派驻2名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给外来工和一切可能遭遇台风灾害的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香洲区已有1500人住进庇护中心,金湾区庇护场所安全入住10350人,斗门区临时庇护场所安全转移1564人。他们主要是危险堤围附近的居民、危房住户、代耕农、养殖专业户、建筑工地工人、尚未进入避风渔港的外地渔民等。

风雨中的“雕像”

24日上午8时。狂风暴雨中,街道上行人寥寥、车辆稀少,而清理路障和维护交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执勤人员却比平日增添了不少,他们以血肉之躯铸成一尊尊风雨中的雕像。

记者顶风冒雨驱车情侣路,车窗外远远看到菱角嘴附近惊涛拍岸,平日巍然耸立在海面上的“珠海渔女”雕像,如今在冲天巨浪的咆哮声中,时而潜入海底,时而冒出头脸。排山倒海的巨浪掀过大理石栏杆,泼洒在行驶中的过路车辆和专拣这样的天气来观赏“海浪”的青年男女身上。海边的台风雨打得人睁不开眼,站立不稳,远近一片迷蒙、一片恐怖,不时传出观景者的尖叫声,不时有几辆汽车熄火。临近菱角嘴转弯处,却见一位身穿雨衣的执勤交警一边示意记者将车辆调头,一边指挥清障车拖走熄火车辆,大声提醒观景人群注意安全。

记者了解到,这位交警是拱北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黎泽民,在他不避危险地忘我奋战和积极建议下,交警部门从上午11时30分起对这一段风景如画的情侣大道实施封路措施,过往车辆纷纷调头避开这个危险地带,还不时有警车冒着被巨浪掀翻或坠海的危险在这里来回巡逻,劝阻行人不要为了观景而与危险相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