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阔空间育帅才

2003-07-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喻国英 吴春燕 通讯员 何国平 杨飞 我有话说

图为姜勇(左)在实验室。张永胜摄


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姜勇是在广阔空间里成长起来的:跨学科读硕士,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医学生获得了过硬的工科技能,并卓有建树;跨国度读博士,知识空间得到拓展,率先在世界上发现并克隆了11个全长基因,论文观点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引用达1426次;跨单位协调攻关,事业空间得到了拓展,39岁担纲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协调军内外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使我国信号转导研究向国际水平迈进。

给个支点能借力

1987年9月,在某导弹基地工作了三年的姜勇,以优异成绩考回地处广州的母校第一军医大学,成为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赵克森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正当他准备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一展身手时,却被通知去长沙国防科大计算机自动化系报到,导师要他到工科领域去书写硕士论文。

刚开始一段时间,他像一个门外汉,徘徊在工科研究思维的边缘:公式、算法、建模等等。他努力去接受这种新思维,用半年时间重温了高等数学,用3个月时间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在著名图像处理专家李树祥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又一步一步地掌握了工科建模的崭新思路。

给个支点就能借力。在医工结合的空间里,姜勇最终东成西就,在科学的田野里催开了一朵灿烂的思维之花。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行为的计算机辅助定量分析”,为细胞流变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学科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论文因此获中国病理生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借着工科的力量,病理生理学学科的发展被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导师指导下,由姜勇等三位硕士生共同努力,成功研制出微循环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并在世界上率先同步测量出白细胞的流速,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

给阵清风好扬帆

硕士毕业留校当了四年讲师后,1994年,姜勇又考上了赵克森教授的博士生。一年后,赵教授推荐他到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斯克瑞普研究院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得知赵教授要把优秀人才派到美国去读博士,许多人都担心:“放出去容易,收回来就难啊!”

“拓展知识空间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我们越是相信他们,他们就越有可能回来。”赵教授找到总部和学校领导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一阵清风中,一叶小舟终于扬帆远航了。

有了国防科大修成的医工结合的厚实底子,在美国最好的实验室,姜勇畅游在分子生物学新知识的海洋里。他所从事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是通过研究细胞内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来揭示生命的本质。在美方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姜勇很快崭露头角,在28个外国留学生中,他取得了最为嘱目的成就:克隆了11个全长基因,其中有5个基因是以第一作者身份登录入美国基因库;他将导师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揭示了一个重要转录因子的新功能,提出了蛋白激酶磷酸化环状结构决定底物特异性的新理论,丰富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为开发抗炎症新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论据。

1997年3月,姜勇从大洋彼岸打来电话,决定按期归国。

给片天空任飞翔

姜勇归国后,凭借新知识的力量,当年就申请到军队杰出人才科研基金,很快在国内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学校党委为他的科研创造条件,使姜勇获得在国外都难得的发展空间。

——校部两级投巨资购置设备,建立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使他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平台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

——破格晋升他为正教授,委以教研室和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重任;

——开通学术交流的绿色通道,允许姜勇在国际间自由往来,以便利用国际资源为他的研究服务。

广阔的科学空间里,姜勇尽展才华。他获得全校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一个独立承担国家“863”项目。短短五年,他先后承担了“863”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15项科研课题,获总资助金额达1245万元,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总后勤部一颗耀眼的“科技银星”。

姜勇在科学的天空飞得更高了。2002年6月,从英国伦敦参加国际蛋白质组学学术大会归来后,姜勇即向国家科技部提出:必须综合和集成规模性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全面认识炎症反应这一重要的病理生理现象,提出新的理论或见解,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标,最终寻找到控制炎症的有效手段。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了他的设想,将《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列入“973”计划项目,年仅39岁的姜勇和上海生命科学院李林教授同时被委任为首席科学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