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局部
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今年6月17日,美国海关正式将6件被盗走私出境的中国西汉陶俑归还中国。这6件被犯罪分子从西安西汉窦皇后墓中盗掘偷运出境、原定于2002年3月在纽约拍卖的中国国宝,在国际刑警组织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中国政府运用法律和外交手段,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的又一例证。
多年来,看到一件件国宝出现在海外的博物馆、画廊乃至拍卖会上,不少炎黄子孙痛心疾首。他们虽以各种方式奋力抢救,他们的义举也确使一些国宝回归,但毕竟人单势孤,与流失文物的数量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法制建设逐渐完善,中国政府以外交和法律手段并举,先后将几千件流失文物追索回国。与此同时,近几年逐渐兴旺并与国际日益接轨的文物拍卖市场也为国宝回归创造了一条重要途径。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国内拍卖市场成交文物艺术品7800件,其中回流文物2000件,约占25%左右。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当年全国成交的8796件文物艺术品,海外回流的约有3000余件,远远高于往年。有人谓之“文物回流年”。以2002年春拍为例,北京中贸圣佳推出的回流艺术品就达400多件,占拍品总数的60%,北京翰海、北京华辰等公司的文物拍品也有一半来自海外。回流的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创下了极高的拍卖成交价,特别是嘉德公司拍卖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见下图)和中贸圣佳拍卖的米芾《研山铭》两件稀世珍品,更是在一年之内两次打破中国书画的世界最高价位。
以书画典籍、工艺珍品、石窟墓葬等文物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文物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宛若散落的珍珠,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以及私人收藏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大部分为精品,它们大多是在近代、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被武力掠夺,或通过不平等交易等方式流失海外的;加上近20年来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据专家推测,在全球,我国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海外。文物大量的流失,令国人扼腕、百姓唏嘘,但在国力不强的时代,慨叹中也只有无奈而已。
“弱国无外交”,同理,国弱也无文物保护。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内忧外患中,中国文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重浩劫,流失海外者不可胜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度告别了文物大量外流的历史。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又掀起了一次盗窃、走私文物的狂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国人的文物意识日渐觉醒的情况下,中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与国际接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加入了多个文物保护国际公约,并依据这些国际公约,坚持严正立场,采取外交与法律手段,成功索回多批被盗及非法出口的中国文物。
1995年3月,英国警方截获两批中国文物,包括恐龙化石、中国史前陶器、商周青铜器、宋元明清陶瓷及墓志等,共3494件。根据国际公约,我国政府对这些文物享有无可争辩的所有权。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中国追索工作小组,经过两年艰苦的法律和外交努力,终于在1998年1月将这批国宝带回了家。这是我国以法律武器为主、辅以外交手段追索流失文物的首次成功。
1998年5月5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办法的公约》,美国海关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归还了47件被查获的中国古代文物。据美国方面估计,每件归还文物的市场售价都在1万美元以上。
2000年,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将公开拍卖一块中国的武士浮雕之前,河北省文物局得知这正是6年前河北保定五代前蜀节度使王处直墓中被盗掘走私出境的4块浮雕中的一块。他们立即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美国提出中止拍卖并将其归还中国的要求。经多方努力,被盗武士浮雕终于回到祖国。同时,美国人安思远得悉这一消息后,将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无偿归还中国。
在为我国政府坚持严正立场、据理力争,成功索回流失文物而额手称庆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追索回国的文物主要是近年来因非法走私而流失的。而对于那些流失时间较长、流失线索不清的文物,我们却很难依据国际公约追回。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联合国《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中有“任何因战争原因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而且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原则,按此原则,被掠夺的文物应归还原属国,不过,这一原则虽然得到了国际间的基本认同,但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同时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几个国家,至今未在这些公约上签字。也就是说,公约对这些国家还没有法律效力。
被掠夺走的文物还要自己花巨资买回来,从民族感情上讲,确实难以接受。然而,文物归还原属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它的解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而,在当前,对于那些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的流失文物,实现其回归的重要途径就是购买。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抢救、保护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亲自筹划批准用重金从海外购回了《中秋帖》(东晋·王献之)、《伯远帖》(晋·王)和《五牛图》(唐·韩)等稀世珍宝。
为了抢救流散文物,国家文物局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当年就用该项经费的2999万元购买了流失数年的文物精品——宋代米芾手书《研山铭》。然而,由于资金有限,现阶段国家只能收购少量有代表性的、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而大量文物仍无力收购。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也是所有中国人和热爱中华文明的人们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情结。随着国力日益强大,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公司和个人主动出击,通过国际文物市场购买流失的祖国文物,形成了一支民间抢救文物的生力军。
2000年“五一”前后,两家著名的国际拍卖公司全然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将4件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摆在了拍卖台上,国宝面临再次流失海外的危险。在此关键时刻,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以高价买回了原属中国的文物,结束了国宝飘零异国他乡140年的生涯。
2002年6月,旅英华人陈俊先生将一件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这件文物是“八国联军”中的英军从北京皇宫抢走的,后以拍卖方式流入民间。当它再次被拍卖时,陈先生抢先买了下来。他说:“这只是一个海外华人的心意,送给我们的祖国,我感到非常欣慰。”
同年12月,台湾法鼓山文教基金会将其弟子在海外购得的一尊隋朝佛首送回济南。
除了在国际市场上回购国宝外,国内拍卖市场的文物回流(即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国拍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宝回归的进程。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物回流出现了数量多、质量高的新形势,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2002年全国拍卖市场中,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约占总成交量的34%,远远高于往年。特别是有的回流文物还被国有博物馆购得,丰富了国有博物馆的收藏。
但也应看到,约有三分之一的拍品仅打个照面,定槌故土后再次流向海外,出现“落脚不落户”的现象。如曾被热炒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成交价高达2530万元,刷新了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纪录。然而,最终的“赢家”却是一家美国美术馆。
如今,通过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宝回归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国宝,拍卖时价格极高,国有博物馆或机构无力购买;而由企业或个人出资购回后,国宝就又成了私藏品。另外,在国内市场上,虚抬价位、名实不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文物是一种具备避税功能的投资品,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涉足古董业,不惜斥巨资,炒高价,而这些注入血本的经营者们并不担心会亏本,他们同样会让到手的文物以更高价格出手。
建立何种行之有效的机制来抢救流失文物?众多有识之士正在积极探索。2002年10月,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文博界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创意组建了民间公益组织——“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该基金从收集流失文物线索和广募资金入手,不但协助政府追索文物,而且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回赠文物。当那些重点珍贵文物面临再次流失时,基金会将斥资回购,并将之放在国有博物馆收藏。为了确保抢救工作万无一失,基金会聘请了5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作顾问。这个组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成为其第一个捐赠者。国家对向专项基金捐赠的企业等社会力量给予税收优惠。
据本报6月16日报道,今年9月,一批中国古代的瓷器精品将在纽约拍卖,它们上自汉唐宋下迄明朝,共一万多件,是一个美国人从南中国海海底打捞出来的。如此数量巨大的文物,以少数收藏者之力,恐怕很难悉数购买。也许只有海内外热爱中华文化的有识之士,齐心协力,方能使这些千百年的国宝,免受流离之灾吧。
无论是在拍卖会上斥资竞拍,还是买下流失文物捐赠祖国,炎黄子孙已经意识到了国宝回归的重要性并已行动起来。保护文物、抢救国宝,已不仅是少数企业或个人的义举,而成为了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国宝回归,断裂的历史和文化将重新链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世代传承、泽及千秋,并将以其绵长深厚的东方底蕴、高贵华丽的中国气派辉映世界文化。
国宝,归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