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最新的奔腾4CPU及配套芯片。凭借在CPU上的垄断地位,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半导体公司。
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国产CPU如雨后春笋,频频展露出喜人的“尖尖角”。
2001年3月,中星微公司开发出数码影像处理芯片“星光1号”;7月,方舟公司的“方舟1号”嵌入式CPU问世;2002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首款通用高性能CPU“龙芯1号”;11月,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推出高性能嵌入式32位微处理“神威1号”;12月,北京大学“众志1号”面世;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的“汉芯1号”面世……
这些国产CPU有三个特点:一是群体性,不是一两家企业,而是一批企业在同一时间段陆续推出;二是技术先进,有的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或与之相当;三是在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线迅速产生效益。
人们在为国产CPU实现群体突破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加关心的是国产CPU怎样才能真正形成产业,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CPU的中文名称是“中央处理器”,有时也通称为处理器或芯片。发展国产CPU,结束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局面,这是萦绕在几代爱国科技工作者心中多年的梦想。
CPU还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作为汽车、飞机、船舶、工业控制的“神经中枢”,CPU是其中利润最丰厚的部件之一。世界上最大的CPU公司——美国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2002年度利润达31.1亿美元,在全球IT公司中排名第5。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倪光南说,我国的电脑、手机、VCD、DVD等产品的产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利润很低,原因之一是没有自己的CPU。
“六五”、“七五”期间,我国共有33个单位引进过集成电路生产线。20世纪90年代与芯片相关的规模最大的两个项目是“908工程”和“909工程”,国家为此投入了上百亿元的资金。然而许多项目往往是规划得很好,到了实施的时候已经落后了。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至今国内所需的芯片80%依靠进口,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几乎100%装的是进口CPU;而国内芯片企业80%的单子来自国外,赚的只是低廉的浅层技术加工费,根本原因就是缺少自主的核心技术。
芯片制造业是投资大、风险大的产业,建一条0.18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一般需要投资15亿美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跨跃式发展,不能靠组装低端芯片,而应把重点放在芯片设计业上,相对而言,芯片设计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我们可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切入。
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教授严晓浪告诉记者:“过去,半导体制造工艺束缚了国产CPU的发展。现在,制造已经不是问题,国外很多芯片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过剩,我们完全可以用来生产我们的CPU。”现在,国外投资的芯片生产线已经开到了国内,为CPU制造提供了更多便利。
目前,以CPU为核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中之重的项目,同时也被纳入“十五”国家重大科技十二个重大专项中的第一项,是其中投资强度最大的一项。经科技部批准,上海、西安、无锡、北京、成都、杭州和深圳正在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国家把对国产CPU的支持放在了前期设计上,重点是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开发的核心技术,而把制造、封装等留给市场。
过去,我国设计的芯片,往往技术鉴定会就是“追悼会”。这倒不是设计者不想让自己的设计得到推广应用,而是没有选准应用市场,缺乏上下游厂商的支持,结果最终被市场所摈弃。
发展PU还需要有配套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并最后用到整机中。个人电脑之所以有今天如此庞大的市场,就在于拥有CPU的英特尔公司与拥有视窗操作系统的微软公司的相互促进。在国产CPU还很弱小的情况下,仅仅有产品还不能成功,必须形成自主产业链。
为推动国产CPU的产业化,在国家、科研单位、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以国产CPU为核心的自主IT产业链正在形成。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长软、中软、中科红旗、曙光、神州龙芯发起的“龙芯产业化联盟”,覆盖了CPU、操作系统、主板、服务器、网络计算机到数字家电各领域;而在“方舟”CPU产业链中,有负责整机和应用软件的神州数码公司,负责CPU的中芯微系统公司,负责系统软件的凯思公司、灵思公司;围绕“众志”,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与赛迪时代、红旗Linux、联想板卡中心、深圳联动和多彩公司结成产业联盟。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靠行政手段组成的联盟是不可靠的,要使联盟不流于一纸公文,还有赖于合作各方找到共赢的利益点。
国产CPU能否实现产业化,说到底还是最后能拥有多大的应用市场。
在计算机领域,英特尔、AMD、IBM等几家国际大厂商几乎垄断了100%的市场,国产CPU要和他们争夺市场实在是太难了。但正如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唐志敏所说,个人电脑CPU的市场只占CPU总量的1.5%,CPU的市场大得很,而且在其他领域尚未形成绝对的垄断。关键是要选准相对成熟、又有广阔应用空间的市场。
目前,国产CPU选择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网络计算机(NC)、数字高清晰电视、IC卡、数字相机、3G手机、信息安全六个方面。如方舟、龙芯、众志三款CPU都不约而同把NC作为重要目标,并形成了NC产业链条的雏形。因为这些领域一是市场比较大,二是我国有自己一定的优势,三是可以得到政府采购的支持。
据悉,NC已经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当前有限发展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北京市政府采购办首次招标的5000台NC中,就有3500台基于国产CPU。科技部高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介绍,科技部制定了一个“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的计划,要求接受资助的西部地区采用安装了国产CPU的网络计算机和国产Linux操作系统。政府在政策和采购上的支持将为国产CPU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国产CPU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市场化运作,像中星微公司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星光”系列数码影像芯片,通过与微软等国际厂商的结盟,产品已出口到欧美等国,为三星、飞利浦等国际一流IT厂商所应用。
国产CPU虽然实现了群体性崛起,但这还仅仅是万里征程中的第一步。严晓浪告诉记者,国产CPU的技术本身还有待完善,应用领域还有待丰富,最终能否站稳脚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还有待市场的检验。毕竟,与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相比,国产CPU才刚刚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