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8月9日电“拿到通知书的考生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这是一位考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目前,山东省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奖、勤、助、补、减”为主要形式的特困生多元资助体系,基本解决了特困生生活、学习问题,确保了无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教育部发出不得拒绝困难学生入学的通知后,山东省有关部门配合各高校,力促困难学生不辍学,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广泛争取社会资助。山东省38所本科院校中有31所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截至目前,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684万元,24893名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贷款支持。据悉,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已签订了银校合作协议,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正逐步扩大。
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帮助贫困学生的又一得力举措。据了解,山东省90%的高校成立了学生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建立了困难学生档案,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占在校生的10%左右,经费投入占学费的10%左右。山东理工大学联合淄博市邮政局185服务热线,推出了“阳光家教”,联合民政部门推出了“爱心家教”,有关人士分析说,此举不但拓展了勤工助学的覆盖面,还通过规范化管理保证了困难学生校外劳动权益受到保护。同时,各高校还通过设立校内奖学金、发放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方式来奖励优秀特困生。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立了校长奖学金、综合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项目,覆盖面达50%左右。
为使困难学生缓缴学费,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对于入学新生,山东省高校继续实行“绿色通道”制度。一贫困生对记者说:“有了‘绿色通道’,我们贫困生可以‘先上车,后买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