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宁波鄞州区东吴镇有座始建于唐代的大涵山古桥,因年久失修,已有多处断裂,如不及时修复,会有倒塌的可能。当地业余文保员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最近,宁波市有关部门邀请省、市、文物专家“会诊”后,决定对古桥进行全面修复。该区梅墟曹碾村陈邦杰是一名业余文保员,最近他将自己早年收藏的西周拍纹红陶罐、宋代韩瓶等4件文物捐给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库藏,从而使这里的库藏文物达到了1851件。
目前,勤州区共有200多名业余文保员活跃在田间山头。他们多年来一直任劳任怨,不计报酬,不仅向广大群众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向文物部门提供信息和上缴文物,还积极参与保护野外文物,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成为活跃城乡的文物土专家。
鄞州区素以“文化之邦”著称,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古迹众多,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区共有文物史迹点5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4处,是浙江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区(县、市)。
鄞州早在1976年就在全国首创建立了业余文保员制度。27年来,业余文保员队伍不断扩大,至今已发展到227人,每个镇、乡也都建立了文保领导小组,从而完善了农村文物保护网络。目前,这个区已形成了政府补助、部门管理、责权落实的业余文保员管理模式,并采取“三定一奖”制度,即定人保护、定点落实任务、定期检查、年终评比奖励。为保护这支队伍常盛不衰,由政府出资,区文管办每年组织文物讲师团对业余文保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向他们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业余文保员成为文物法规和文物知识的义务宣传员。被称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的走马塘村古迹众多,业余文保员陈隆昌不但主动充当义务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古村的发展史,而且还经常向村民宣传保护古村的意义,在他的组织下,村里自发成立了一支由8名村民组成的村级业余文保队伍。
业余文保员还不辞辛劳,走村串户发现文物,保护文物免遭破坏。今年73岁的徐水道是区里第一批业余文保员,几十年来,他搜集各类文物5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达20件,全部上缴国家,当他自感年老体弱,体力不支时,还动员女婿加入业余文保员队伍。东钱湖镇文保员屠仲光子承父业,分管多处田野石刻文物和窑址,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许多文物免遭破坏,并于1998年荣获“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成为我国非专业文物工作者获此殊荣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