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去年我国产钢1.8亿吨,在上年增长18.7%的基础上又增长19.7%,相当于美国和日本钢产量的总和。
今年1-6月,钢铁工业增势不减,全国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9512.6万吨、10314.8万吨和1089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8%、21%和17.4%;进口钢材1850万吨,增长57.9%,钢材消费量达到12394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钢材将超过30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进口国。
钢铁企业过上了难得的好日子。今年一季度钢材价格继续上涨,6-7月份钢材综合价格3903元/吨(去年同期约3300元/吨),达到近年来的新高。1-6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65.6亿元,同比增长16%,销售收入2872.9亿元,增长42.7%,实现利税433.4亿元,增长75.2%,利润总额208.6亿元,增长143%。
近期,在旺盛需求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各类经济实体对钢铁工业的投资迅速增加,一些地区和企业大规模扩张钢铁生产能力。去年钢铁工业投资达到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形成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第二个投资高峰。初步估计,未来几年内,包括扩建、改造和新建项目在内,全国新增生产能力将在5000万吨左右。
据权威部门分析,钢铁工业产生投资冲动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从3.3万亿元上升到4.3万亿元,增长31.3%。而这期间,钢产量从12850万吨上升到18155万吨,增长41.2%,钢材消费量增长49.6%。
二是钢铁业利润增大。由于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回升,企业利润丰厚。去年大中型钢铁平均吨钢利润在150元以上,许多100万吨规模的民营企业年利润高达4-5亿元,利益驱动是造成钢铁投资热的重要原因。
三是部分地方政府不了解宏观经济状况,不顾客观实际,积极上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甚至不顾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争上大项目,形成目前大上钢铁的局面。一些地方政府越权违规审批已不是个别现象。
四是银行对一些未经审批和违规审批的扩能项目也给予支持。民营钢铁项目自有资金比例很小,大部分仍然靠各种手段获得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一旦出现风险,最大受害者还是国有商业银行。
五是宏观调控能力弱化。为控制钢铁工业总量,前几年国家明令限制了包括宝钢在内的国有重点企业钢产量,但对地方中小企业无能为力,中小企业借机钻了市场的空子。
钢铁工业是资金、技术、资源、能源密集的产业,在世界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果产能过大以后再调整,付出的代价将很大:
——供大于求的潜在风险加大。由于在建能力较大,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如果投资增速降低,对钢材的需求将产生大的影响,有可能造成供大于求,对全行业经济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加剧了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全球钢铁工业加快产业重组之时,我国炼钢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14家剧增到现在的28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其中200余家小炼钢企业平均规模还不到10万吨,轧钢企业多达1.2万家,散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制约了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有可能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钢铁项目投资较大,单位投资一般在每万吨0.5-1亿元。目前,钢铁项目的投资中,银行贷款占较大比例,大型钢铁企业项目一般为50%-60%,民营企业比例更高。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钢材价格下降,经济效益恶化,将难以偿还银行贷款,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
——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相悖。经调查,近期擅自发展起来的钢铁企业不但消耗高、污染重,与现有企业抢夺有限的资源、能源,也加剧了一些地区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华东地区和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违规建设钢铁项目的热度最大。
——不利于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的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片等关键钢材品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但近年发展起来的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几乎都是线材、螺纹钢、窄带钢等普通钢材产品,加剧了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
当前钢铁工业新增能力将在今后3年左右的时间内集中释放,这无论对原有企业还是对新建企业,面临的风险都在逐步加大,应引起金融等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