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拿什么拯救常州城

读者来信
2003-08-13 来源:光明日报 常州市文联 陈肃 我有话说

文化周刊编辑: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出过417位宰相,9名状元,1546名进士。然而近10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常州名士故居一批一批地拆除,常州已成了一个没有自己特色的“四不像”城市。最近又将拆除历史学家屠寄的故居,并有部分拆除黄仲则故居的打算。

这让我想起10年前,常州一位主管城市建设的领导提出过一个石破天惊的城改构想,要将市内黄金地段的一些名人故居迁往郊外,作“文物集中化”处理,其中包括苏轼的故居——藤花旧馆,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有趣的是,一位开发商看看迁移无望,竟公然声称,要将藤花旧馆拆除建造高楼酒店,然后再将东坡故居迁往顶楼。这一异想天开的意向,一时传为笑料。这个“文物集中论”,如果说10年前还只是一个构思,那么现在,它已真的进入了实践期。今年常州就有个“阳湖遗风”的规划。也就是要将一些文物建筑,迁往郊外集中,营造所谓“阳湖遗风”景观。说到底,也就是拆除“真文物”,营造“假古董”。

常州的一位领导曾说:“三峡的张飞庙可以搬迁,为何常州的名人故居不能迁移?”原来常州冠冕堂皇地搞文物集中,理论根据来自张飞庙搬迁。于是150年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恽氏庭院,由市文化局批准,文管办亲自动手拆除。工细雅致的恽氏庭院毁了,下一个目标就是屠寄故居。这座重门深院共五进,每进六间,由低向高,拾级而上,取“步步升高”之意,建筑风格颇具特色。它本为嘉庆江西巡抚吴光悦的府邸,后由光绪进士、著名史学家屠寄长期赁居。他的160卷洋洋大著《蒙兀儿史记》就完稿于此。

一位常州的领导说:“常州的名人故居实在太多,像吕思勉那样的人也是不够格的。”请想想,作为中国史学巨子的吕思勉都不够格作“名人”,那么常州还有多少“名人”呢?难怪最近拆名人故居,居然要拆到“乾隆诗人第一”的黄仲则的头上。要将一个完整的黄仲则故居削去一片,去建造什么七层商住大楼。当地还有一位领导说:“常州名人故居太多,凡‘县官’以下的可不予保留。”这倒真难为常州的先贤们了。常州的先贤名士,有些并不热衷于仕途,像黄仲则就是这样的人,什么官也没做过,只是由于诗名落得个“诗人之诗”的评价。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千多首诗,达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人生价值难道也要用“官衔”来衡量?

张飞庙的搬迁,缘于国家特大工程建设,不搬走便会没入水底,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而搬迁屠寄故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儿既无需开河筑路,更无国家的特别工程项目,只是为了满足一家中医院征用地皮之需。中医院扩建病房可到别处买地,为什么非要拆除一位历史名人的故宅不可呢?

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就像一部书靠一页一页地累叠,我们及后代子孙要去阅读它,获取精神营养,去成就自己的精神品格。然而现在的常州这部书,前已揭去多页,昨又揭去多页,今又要撕下几页,使之越来越破残单薄、瘦瘠不堪了。
常州市文联陈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