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教育是培育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2003-08-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屈定国 我有话说

近日,记者从宜昌招办了解到,宜昌市第一中学今年本科上线率达92%,重点大学上线率达50%;上北大、清华分数线的学生有16人。据介绍,5年来,该校学生已取得2680项创造发明,其中15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获得省和国家级奖励,被称为“中国发明创造第一校”。校长陶三发对记者说,“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助推器。”

40分钟“出”效率

陶校长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找到了第一个突破口:摒弃灌输式教育,向课堂要效益。

从1998年起,该校在全省率先将每节课减少5分钟,铃响下课,拖堂者罚。副校长谭子刚介绍,去年5月,一位老师因拖堂10分钟被全校通报批评,还罚了款。这位老师开始有点委屈,后来他也想通了,“用尽量少的时间,教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是我的责任。罚我,是应该的。”

语文老师黎蓉说,一堂课减少5分钟,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这40分钟的效益要大于45分钟,我们必须改变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性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

今年高考文科总分602分的叶菲同学说:“不准拖堂、不准补课,就是保证我们的休息时间,休息好了,才能发挥单位时间的效率。”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不理解、不放心。有位家长曾直接找到陶校长:“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每堂课少5分钟,课外活动时间又长,这样下去能考上大学吗?”陶校长微笑着说:“减少课堂时间不等于放松学习,相反要求更严了。应试教育满堂灌,看似争分夺秒,其实效果并不好。”。后来孩子考上了大学,这位家长逢人便夸一中教学有方。

三张课程表“促”成才

针对应试教育中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形式简单化、培养目标惟一化的弊端,学校还进行了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拓展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

一般高中学校只有一张课表,上课、考试都是围着高考转。宜昌一中却给学生设置了三张课表:第一张是“必修课”,即大纲规定的课程;第二张是“选修课”,包括科技发明、人文讲座、天文观测、影视制作、环境保护等研究性学习课程;第三张是“活动课”,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学校每天安排9节课,保证2-3节是选修课和活动课。该校还规定,学生不参加选修课和活动课,拿不到毕业证;教师不进行辅导,不能晋升职称。为了检验和激励同学们学习选修课和活动课,该校从1997年起每年都举办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科技节每年5月举行,为期3天,高一、二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带作品参加。体育节、艺术节在下半年举行,学生可在校园舞台上展示个人才艺。这样,能够使学生较为充分地培养所长。

高二学生张苏柳被一节发明创造课所吸引,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暗下决心:争取一天搞一个小发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的小发明申请专利17项,多次获得省、市级创新大奖。去年毕业的温帆,曾获4项国家专利,因创造发明成绩突出,被两位院士联名推荐保送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毕业的陈恒选修影视制作课后,他和同学一起合作写剧本,独自制作编辑校园电视节目,今年高考前,他就已拿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专业的合格证书。

自立“修”人才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将德育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由此构建了以学生自立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学校建立起班委会——学生年级分会——校学生会——校学生代表大会四级管理机构;每年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以及学生的各种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承办。学校班主任管理也实行“开放”:班主任不再是形影不离的“保姆”,老师适时“遥控”管理,学生成了学校的主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今年宜昌理科状元顾镭,是该校高三(11)班的学生,她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校广播电台有她的声音,电视台里有她的身影,她与同学一道自采自播节目。她自豪地说:“在一中,我学得轻松,考得自信。而且学会了自我管理,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该校杜鹃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从小到大,被父母看着;从小学到初中,被老师管着,是市一中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氛围铺就了我成才的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