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湖北一些媒体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陆晓华教授及其研究生们在国内率先攻克黄姜皂素生产废水治理的难题,从而可望保住鄂西北百万姜农的饭碗。可人们不会想到:为了尽快攻克这项难题,不致使百万姜农因皂素生产厂家的关闭而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陆晓华教授等竟倒贴了6万多元的科研经费。
夏日炎炎。在陆晓华教授主持的郧西县观音镇皂素厂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立着几个连接在一起的粗细各异的“大罐子”,只见清水从中源源流出,静静地淌入一方被圈起的、长着小草的土地,从另一端汩汩钻出,汇入一个清水池中。而一群轻灵的红鲤鱼,正在池中欢快地嬉戏。
有谁想到,48小时前,这汪净水还是足以令工厂关闭、姜农失去饭碗的酱色废水?正在工程现场的湖北省科技厅刘海新副厅长随即提出要求:“希望项目组继续把这项实用技术改进好,争取进行推广,以造福于鄂西北人民。”
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体受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水体的化学需氧量越高,意味着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越高,水体受污染的程度越严重。未经治理的皂素生产废水,其COD含量一般高达30000毫克/升左右,而国家对鄂西北皂素生产企业废水排放的要求是:COD浓度要低于100毫克/升。
8月1日,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出具的采样检测结果证实: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试验成功的这项皂素废水治理技术,其工程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在50—70毫克/升之间。
面对技术和工程项目的成功,陆晓华教授此时最想说的是:“孩子们,你们辛苦了!”这项废水治理工程的“前线科研人员”是5位城里长大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他们挤在镇上两间小旅馆里,每天要走20多分钟的路到工地。遇到下雨天,还要穿齐膝的长雨靴踩泥巴路。平时联系不方便,他们靠发短信汇报各种测量数据。今年3月-7月,工程建设进入最紧张阶段,他们在工地上一呆就是4个月。
吴晓辉博士是项目的副组长,从2002年7月开始,他已经往返武汉、郧西14次。一次为运送20多吨活性污泥到郧西,他20多小时没合一下眼。
陆教授也不轻松。近60万元接下这个工程项目,她是冒着风险的。处理100吨皂素废水,一般要投入130万元左右的经费。没有资金,工程的运输费、药剂费,学生们的生活费用怎么办?陆晓华想方设法自筹资金,她粗略算了一下:为了这个项目,他们已经倒贴了6万多元。
有些同学想不通,她说,鄂西北的皂素废水治理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问题,还关系到鄂西北贫困山区百万姜农的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问题,“就是贴钱,我们也要做!”
成功来源于对科研的执著,也来源于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不久前,郧西县观音镇皂素厂废水处理工程调试成功,COD含量保持在50毫克/升左右,情况好时能达到20毫克/升,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皂素废水治理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