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钟山,龙盘虎踞。在钟灵毓秀的六朝古都南京中山陵风景区,坐落着一所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几个发展阶段。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的理工科大学。学校在1978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自动控制系)、经济管理学院、动力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有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英合作)、软件学院和紫金学院(公有民办的独立学院)。
建校五十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始终将是否有利于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南京理工大学50年的发展历程中,南理工人秉承“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010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420人。有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3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4人,教授、副教授940人。学校有一批中青年优秀教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当中有2人被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被列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对象;6人被列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40人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人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着力创造宽松、和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学校以迎接50周年校庆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革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在师资引进方面,制定了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在师资培养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教师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学校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倾斜,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已经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广纳人才,大师兴校,学校正在朝着人才荟萃,大师云集的目标努力奋进。
桃李天下,英才辈出。建校五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南理工毕业生以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踏实敬业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各行业的欢迎和赞誉。校友中涌现出了如院士、省部领导、部队首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科学家”、“CCTV经济年度人物”等一大批深受社会各界尊敬的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界知名人士以及战斗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英才。
“篷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教育和日常管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构建了“适时、适事、适情”的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平台。学校大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努力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是江苏省首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标兵、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江苏省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面对新世纪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学校在执行国家招生政策的前提下,改革机制,调整政策,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生源基地,保证了生源质量。学校全面实施远程网上录取,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自主招生方案,率先实行自主招生制度,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近几年来,一大批高考成绩优异的高分学生、全国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科技发明竞赛获奖者、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艺特长生、高水平体育特长生进入学校学习,确保了学校的生源质量。
学校按照“工作高起点、环境高品位、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大力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已经成为目前全国高校中设施最完备、功能最齐全的就业指导服务场所之一。学校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已经与通信、电子、邮电、电力、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机械、化工、烟草、金融、财政、税务、工商、外经外贸、海关、公安、边防、法院、检察院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基地关系。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七年保持在95%以上,有1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研究生的升学比例占本科生数的30%。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统一为培养目标,构建了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经过五十年的建设,现有55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民为主,军民结合;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相结合”的专业结构体系。
教改创新,成绩斐然。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成组配套的改革,全校有7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优秀课程奖等教学奖励5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41项。2001年,学校共获得江苏省新世纪教改立项课题和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39项,立项总数居江苏省前列。
学校特别注重基础课教学质量,有43门基础课程获得了江苏省优秀课程。本科生在各项省级及其以上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第四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学校与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同获团体优胜奖;在参加江苏省历届数学、物理共15次竞赛中,获奖人数居全省第一的有11次,居第二3次,居第三1次。在总共14次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学校团体成绩10次名列第一。学校曾成功地承办了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荣获理工类高校团体总分第一。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已经进入了全国高校的先进行列,部分学科和研究领域代表国家水平,处于世界前沿。学校具备完备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体系,现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点、33个博士点、80个硕士点,以及MBA、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的博士学科点覆盖了机械、电子、控制、兵器、光学、化学、材料、通信、计算机、仪器、力学、环境、管理等学科领域。近两年中,学校有3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技中心。学校立足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主战场,增强创新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一系列高级别的国家科技奖励。
学校科研设施先进、科技投入在江苏省名列前茅,科技实力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设有科学研究院和3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部级重点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学校科技经费逐年上升,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科技经费超亿元,2002年达2.28亿元。“九五”期间,学校共完成科技活动总经费5.3亿元,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0项,其中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奖10项。学校重视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之一。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是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由南京理工大学与南京市白下区政府主办并启动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研发高新技术项目、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整合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依托大学科技园创办的全国首家“国家专利产业化(南京理工大学)试点基地”。
目前入驻园区的科技孵化器逾100家,注册资本和技工贸总额逾6亿元,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科技队伍逾1000人,依托学科设立的工程研究中心和依托高科技支柱项目设立的推广中心共20个,筹措可营运的高科技风险资金1.1亿元。目前正在孵化与转化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逾200项,年新增专利申请100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数字通信系统产品系列”和“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孵化和转化成功,充分展示了大学科技园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占地178公顷,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花香流溢,环境幽雅,是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近年来,通过“211工程”投入和自筹资金建设,学校加快了基本建设步伐,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校舍建筑总面积7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6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实验室54个,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1万2千多平方米的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126万册;拥有2个标准运动场、4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十五”期间的六大重点建设项目:2万多平方米的基础教学实验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8千平方米的学术交流中心、5万平方米的第四教学楼、1万多平方米的机械工程实验楼、1万多平方米的兵器教学楼、110千伏变电站以及大批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等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将陆续在校庆前后竣工并投入使用。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趋势,学校正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启动新建占地2500亩的第二校区,新校区的建设必将为改善教学和科研环境,拓宽办学空间,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美、英、法、德、日、俄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九五”期间,邀请来校工作、讲学和交流的国外专家学者近九百人,派出留学、合作研究和访问的教师近五百人次。学校与英国中英格兰大学开展了联合办学,已有三届共一百四十余名学生顺利赴英深造。1994年,学校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40多家董事单位在学校设立奖教、奖学基金。
为顺应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学校不断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既设有全日制的研究生学位、又设有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在职研究生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既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不动摇,不断加强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思想建设为根本,以组织建设为关键,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积极开展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牢固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探索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对师生员工的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团结、献身、求是、创新”校风精神指引下,培育具有南理工特色的高尚的校园文化,同步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高学校整体文明程度,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管理中注重提高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重大问题坚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策,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推进校务公开,保证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走过五十年办学历程的南京理工大学,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正处在谋求改革新突破和发展新思路的关键时期。今日的南理工人肩负着祖国的重托,以迎接五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继续秉承和发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同心同德,奋发有为,与时俱进,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目标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