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分的广西北海市海门广场,锣鼓声阵阵,在临时搭建的表演台后面,郭森琼一身古代渔家女装扮,她一边往脸上抹彩一边对记者说:“今天轮到我们锦绣艺术团在广场演出,我早早地就从家中赶过来了。”在北海市,像她这样的广场演员还有很多。
从1998年开始,广场文化逐步成为北海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晚上,在北部湾广场、海门广场、中山公园,还有一些社区,都有单位主办或群众自发开展的娱乐文化活动。
记者近日在北海市北部湾广场赶上一场“生命之光”文艺晚会。演出的14个节目里,有舞蹈、礼仪表演、男女声二重唱、女声独唱。观众席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提着水烟筒,忘情地跟着乐曲哼唱起来。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干脆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眺望着舞台。
按市文化局的安排,在北部湾广场的演出,每周三次,由各单位轮流主办。除了市建设局免费提供活动场地、电源,市群艺馆负责舞台音响外,其他一切费用都是演出团体自己解决。
据北海市文化局统计,每年由文化部门组织举办的广场群众文艺演出50多场,参加演出演员达4500多人次,吸引到广场活动的群众达20多万人次。今年的演出更多,到2003年6月,民间文艺团体在广场的演出就有130多场。
市群艺馆副馆长符小凌告诉记者,各单位对主办文艺晚会非常重视,一些单位还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如工商局有红盾艺术团,环卫处有环卫艺术团等,市区36个业余文艺团队还常年在广场定期演出。
由于要求演出的团体太多,市政府从市直各单位抽出一名领导,专门成立了广场文化协调领导小组,对各单位和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场地和时间进行统一安排。
民间文艺团体的活动还辐射到铁山港、南康、福成等周边乡镇,他们经常送戏下乡,为农渔民演出。市老年大学粤剧团4年来送戏下乡81场,观众达13万多人次。
“前几年,在广场打牌、拉客、摆摊的现象随处可见,荫凉的大榕树下成了一些民工的免费旅舍。”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谢振红这样描述以前的广场情景。
广场文化成了城市的净化器,美化了文化环境,活跃了文化气氛,提高了文化含量。地角街道的变迁是最好的见证。
地角街道位于北海市区西端,是北海重要的海产品集散地和渔业生产基地。这里以前曾因赌博、迷信活动猖獗而被外电报道过。
71岁的麦九妹是地角有名的民歌王,她厌恶封建迷信和赌博,个人却又无可奈何。市里倡导广场文化活动以后,她挨家挨户动员居民到广场、生活小区开展演出活动。现在,地角的渔家乐曲队、青年文艺队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区人员加入,一些人因此摆脱了不良嗜好。
广场文化还有效地宣传了时政和法律法规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都在很多晚会的主题中体现出来:税务局“诚信纳税、利国利民”晚会、卫生局“十六大精神耀珠城”晚会……这些晚会的举办无不对市民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苏春燕是北海市老人大学民间艺术团的组建人,曾多次自己掏钱主办广场晚会。她告诉记者,“退休在家后,整日郁闷不乐。艺术团组建后,看到观众爱看我们的演出,觉得自己对社会还有用,心情也越来越开朗。”
北海市港务局职工花翠蓝过去喜欢玩扑克、打麻将。参加广场文化活动后,她一心扑在排练、演出上,由于扮相靓,唱腔好,不少戏迷成了她的铁杆观众,家人、亲戚、朋友也经常来捧场,家里的扑克、麻将少了用场。
人们在广场活动中净化了思想、提高了素质、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余生把蓬勃的广场文化称为“精神健身运动”:这种精神健身,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的精神免疫力,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