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保护好古都风貌

2003-08-21 来源:光明日报 李鸿斌 我有话说

北京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和一千年的建都史。古都风貌不仅包括建筑遗存,更包括文化传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经将人类遗产保护的概念从物质形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扩展到非物质形态的遗产,将非物质遗产定位在“民族的基本识别标志”的高度。

当前,对古都风貌的不良影响有三方面:一是拆真古董。在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中,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使一些有价值的庭院与危旧房屋玉石俱焚,等到专家出来说话,已是追悔莫及。二是造假古董。前几年曾刮过一阵风,无论什么类型、什么功能的建筑都要安上一个琉璃瓦的大屋顶。其结果是专家不认可,市民不买账。三是重建风。最近几年,在“保护风貌”旗号下刮起了造假古董和重建风,严重影响了古都原有风貌。根据城市规划,对仿古建筑要严格立项程序,决不能一哄而起。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建筑风貌理解过于简单化,把古都风貌等同于古建筑,进而把古建筑等同于大屋顶。

如何保护城市风貌呢?我认为:应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将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建议北京市人大加强对《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专项审议和执法检查,尤其是实施细则;北京市政协应加强民主监督。在以往的旧城改造工程中,由于规定不具体,专家和市民各执一词,弄得政府左右为难。其次,应针对北京市的文物保护情况进行普查。按照“有保护范围、有管理机构、有标志说明和有档案资料”的要求进行评估。通过普查不仅要发现并解决问题,更要肯定成绩。再有,要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程序,建立听证和公示制度。在确定旧城改造重点工程之前,应邀请研究文化和民俗的专家学者来论证其可行性。第四,保护好著名历史人物的纪念地。北京有过文天祥祠、于谦祠、杨继盛祠、顾炎武祠等著名祠堂,应修缮并开放这些祠堂。还有,在旧城改造中应将文化内涵比较深的地名保存下来,在附近树立壁画或雕塑,以表现其渊源、内涵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如在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为三位抗日英雄树立塑像。又如前门大街,历史上一直叫正阳门大街。正阳门素有国门之誉,前门只是表示方位,远不及正阳门内涵丰富。还要开发无形人文资源。北京有着丰富的无形人文资源,如庙会是最有代表性的民俗娱乐活动,应抓住奥运机遇,使庙会成为代表北京民俗形象、具有长远效益的文化标志和旅游品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