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来到新闻中心,遇到中国同行,第一句话几乎都是问“今天去哪里?”而我也是无言以对。
从赛程安排上来看,今天中国代表团“出新闻”的地方确实太少,除了跆拳道赛场上产生出四枚金牌,就是击剑场上的女子重剑个人金牌了,而跆拳道项目上我国选手获得金牌的可能极小,击剑项目由于昨天的男子个人花剑赛上张亮亮为我国夺得首枚金牌,大家都已对他浓墨重彩。
到了晚上,由于我们的女子重剑选手最后时刻功亏一篑,更让惨淡的心情雪上加霜。
就在冥思苦想今天做些什么之际,悬挂在新闻中心大堂里书有大运会口号“团圆之梦”的横幅赫然入目,而电视里反复播放的朝鲜啦啦队活跃于各个赛场的镜头也不断映入眼帘。忽然间,一个想法在脑海中产生:我们为什么总要把关注的目光盯在中国队所获得的金牌上,就像本届大运会的口号所言,圆每个人心中的梦想,让全世界的青年人同在一片蓝天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岂不是更有意义?
实事求是地讲,近些年来,在职业体育名利双收的冲击下,世界大运会已渐趋式微,与当年的“小奥运会”规模相去甚远。自然,人们对大运会的关注程度也日渐淡漠。
回想首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59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以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发展至鼎盛,当时它由于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的好手参加,佳绩连连,从而获得了“小奥运会”美称。陈肖霞那惊人的一跳,为我国获得了首枚世界大运会的金牌,那也是中国代表团在该届大运会上的唯一一枚金牌,陈肖霞为此当选为全国体育十佳之首。由此足可见大运会当年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今天,当我们在感叹大运会与“小奥运会”名不符实时,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整体竞技水平有所下降的情形下,最近几届大运会,诸如1995年的福冈、2001年的北京和今年的大邱,参赛人数却都刷新了往届,本届更是达到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余选手。
的确,即使算不上“小奥运会”,大运会也不见得就该沮丧。在职业化与商业化推动的国际体坛中,大运会的发展当自寻蹊径。实际上,与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相比,大运会“友谊、博爱、公平、坚毅、正直、协作、奋发”宗旨的着眼之处,正是体育对青年人品质与性格的培养,而非刺激。想到这里,记者的心情也渐渐走出阴霾,开始晴朗起来。
(本报大邱8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