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重点大学社科学报主编会上,酝酿已久的“高校社科学报实施名刊大刊工程”,成为与会学报主编议论的主题。
“高校社科学报实施名刊大刊工程”是由教育部组织的在全国各大高校展开的社科类校刊的建设和评比活动。据了解,实施方案将在今年9月份正式出台。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报迅速发展,现在已有700多种,几乎每所大学、中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学报。近年来高校学报纷纷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像《南京大学学报》邀请专家学者做栏目主持人,《浙江大学学报》采用双向匿名用稿制,《文史哲》和《杭州大学学报》打开校门向社会约稿等,使学报的内容和风格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生动局面。各地区也采取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举措。今年8月1日,贵州省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报学会,以促进学报的发展。一些原来知名度不高的学报也不甘示弱,发表了许多知名学者的文章,为学术界所瞩目。
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学报主编们十分看重实施“名刊大刊工程”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主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长龙协涛认为,与国内外同类名刊相比,当前学报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体学术水平亟待提高。比如,一些学报的品位与大学的品牌还不相适应,多数学报的办刊思路、办刊模式大同小异,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学报不多;学报文章普遍缺乏理论深度,在研究新问题、开展学术争鸣方面不足,文风也不够新鲜活泼等。他说,在高校社科学报中实施名刊大刊工程,就是要彻底扭转这个局面,通过改革创新克服制约学报发展的羁绊,广泛交流和吸纳成功的办刊经验,将学报办得更有生气,真正承担起高扬学术旗帜的社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