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殷切的关怀 可喜的成就

2003-08-29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贾永 本报特约记者 王握文 我有话说

春华秋实。当又一个收获季节来临时,走过整整半个世纪岁月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把一串串丰硕的果实奉献给了第50个金色秋天:为国家和军队培养的13万多名英才中,有1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近300人走上了省、部、军级以上领导岗位;所取得的近4000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中,有1885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前身为1953年9月诞生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今天,几代校友汇聚长沙,与在校师生纪念母校创办50周年的时候,难以忘怀的是——

50年来持续不断地来自中南海的关怀!

1952年春,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面对装备精良的作战对手,士气高昂的志愿军将士在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开发,尽快培养一大批能够驾驭先进武器装备的高素质人才,以便打赢反侵略战争,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

6月23日,从朝鲜战场被急召回国的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走进中南海时,毛泽东同志已在菊香书屋等待着这位一身征尘的战将。毛泽东同志对陈赓说:“我们决心解决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调你回来是要创建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你当院长兼政委。”他转头向在座的周恩来、朱德同志等望去,“你们的意见呢?”“完全同意!”大家回答。周恩来同志要求:“尽快上马,早出人才。”

这一“快”一“早”,反映了开国领袖们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改善我军武器装备的急切之情和加速军队现代化发展的深谋远虑。党中央把军事工程学院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1953年9月1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正式开学。学院共设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等5个系,形成了覆盖当时我军各军兵种武器装备建设主要方向的专业体系。后来名声远播的“哈军工”从此诞生。

开学前夕,毛泽东同志亲自发来《训词》:“……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沐浴着党的阳光,短短几年时间,“哈军工”就高质量地建成了60多万平方米的一流校舍,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高水平教研队伍,以5个占据全国领先地位的工程技术专业和一批“中国第一”的科研成果,跻身于中国一流理工大学行列。

自1958年3月26日第一期636名学员毕业至“文革”前,“哈军工”共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1万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高素质人才,诞生了6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从“哈军工”筹建的第一天起,邓小平同志就对学院建设倾注了心血。早在1958年9月16日,当学院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亲临视察,帮助学校解决开发高性能科研成果遇到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学院退出军队序列,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但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着这所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军队著名院校,即使在第二次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短暂日子里,他还提出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设想,延续“哈军工”的事业。

1977年7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家中约见学校临时党委负责同志,再次明确提出,在“哈军工”的基础上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为学校发展定位:学校要搞科研,教学、科研分不开;重点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只有把科研搞好,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当汇报到1975年七八月间,国防科委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准备以“哈军工”为基础筹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但由于“四人帮”的破坏而被搁置时,邓小平同志说:“那时候教育战线搞不动,我就想让军队带头,首先在军队建一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从全国统一高考中招生。”

谈到科技创新,邓小平同志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国家60年代和国际上差距比较小,70年代差距比较大了,只有把先进技术学到手,才能发展,才能赶上先进水平,我们现在到21世纪只有23年了!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过去我们主要靠打仗训练干部,现在不打仗,主要靠学校训练干部,使军队领导干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战争知识,同时使我们的部队干部年轻化。

谈话不知不觉过了两个小时。最后,邓小平同志建议学校向中央写一个筹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报告。9月1日,他首先在报告上批示:“同意”。待其他中央领导批阅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由国防科委予以落实。

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也就是这一年,中央决定研制开发巨型计算机。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主持会议的邓小平同志将研制任务郑重地交给了刚刚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东风洒雨露,汇入天地春。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历经坎坷的“哈军工”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得以在更高起点上加速发展。1981年,学校在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系统结构等4个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授予权的24所大学之一,3年后又进入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重点大学之列。

1983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提前一年完成“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任务,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够研制巨型机的国家。消息传到北京,身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非常高兴,亲自签发命令,为研制者记集体一等功,称赞他们是“国防科研战线上一支勇于进取、能打硬仗的先进集体”,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大胆创新,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1991年1月17日,亚洲大陆的另一端,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在海湾打响了。

万里之遥的征战,引起了三军将士的关注,也引起了三军统帅的思索。纵观历史,展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突飞猛进,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意识到,高新技术的发展,已向我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月17日,江泽民同志来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视察。他深入教研室、研究室、实验室,一边观看正在开发的科研课题演示,一边询问办学情况。得知学校在“七五”期间取得大批科研成果,不少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泽民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国家和军队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海湾战争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是信息战、电子战、导弹战,落后就意味着被动挨打。

江泽民同志一一询问了学校研制开发的磁悬浮列车、双足机器人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制细节、技术指标和国外的研究发展动态。在计算机研究所,江泽民同志仔细观看了正在研制中的“银河—II”10亿次巨型计算机。他拿起一块多层印制块,向研制人员了解性能和造价等情况。当了解到这一高技术部件由学校自己设计生产时,他满意地说:“我们要引进一些外国的新技术,但我们更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努力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发挥我们的优势。”他还指出:“科技成果应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部队建设服务。”

在同校领导和30多名专家教授座谈时,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军工程技术的最高学府,党和人民殷切希望战斗在国防教育战线的专家教授,发扬“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政治上合格的跨世纪高技术人才,这是我军建设的百年大计。

临走时,江泽民同志用24个字的题词为学校的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办好国防科大,培养德智军体合格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未来战场上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都是战斗力构成的最重要因素。1998年初,中央军委决定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承担全军高级干部高技术知识培训任务。江泽民同志亲自审阅了教学计划,专门叮嘱学校:“开学后,请将教材送我一套,我在家里学。”

1999年4月26日,江泽民同志又签署命令,将长沙地区3所军事院校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赋予学校培养军队高级科学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军队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使命。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在校学员比当年的“哈军工”增加了1倍,达到1.3万多人。“哈军工”诞生5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训:“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几代师生时刻都能感受到中南海的关切;从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同志,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关怀、勉励和期望化作了一代代师生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今天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已成为全军学科门类最多的院校,学科专业及其研究方向覆盖了国防科技关键技术的主要领域,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军队“2110工程”建设学科领域15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设岗学科6个,拥有博士学科专业40个、硕士学科专业8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在2002年全国首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有4个一级学科进入同类学科前8名,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位居本学科第一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