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化学系“化学学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1991年7月首批建点。自建立以来,基地十分重视发挥本校化学群体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完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队伍、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以“强化基础、注重能力、面向前沿、提高素质”作为基地教学的指导思想,立足培养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厦门大学化学系是一个拥有7位中科院院士、33位博士生导师和一大批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化学学者的群体。基地十分重视发挥人才优势,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并制定政策,采取积极的措施,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孙世刚、郑兰荪、田中群和黄培强等四位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一起率先走上基础课的讲台,起到了表率作用。我系现有的118位教师中,有54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总数的45.8%。六门主干基础课和实验课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5名、副教授25名、博士23名,平均年龄44岁。这些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多在欧美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外工作、学习过,学术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能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上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丰富,并以生动活泼的科学思维方法启迪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责任是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开发出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基地努力探索、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全面实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我们优化和重组了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使学生能从化学一级学科的高度理解化学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起点的科研训练显著地促进了基地人才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基地学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83篇,获得各类奖励计27项。
同样作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人才基地于1993年批准建立。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指导和资助下,基地制定了一整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开拓创新、体现特色的培养方案,确立了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调能力、注重素质、立足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经过8年的努力奋斗,成功地实现了“以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面向21世纪开拓创新的生物学优秀基础性人才”的目标,形成了培养面向亚热带海洋生物学优秀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学追求的崇高目标。我们先后建设了显微镜室、组织培养室、动物学标本馆、基础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实验室,近年来投入经费约600万元添置了许多现代化仪器设备,使有关现代生物学实验项目得以开展,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在培养面向海洋和亚热带生物学的优秀高级人才方面狠下工夫,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近几年来,在校本科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他们的毕业论文先后有近百篇在有关学术刊物中发表和学术会议上交流,其中80%发表在《海洋学报》、《水产学报》、《台湾海峡》等海洋和亚热带学术领域的权威和核心学术刊物上。此外,学生们还获得了包括全国大学生“展望21世纪主题设计大赛”在内的多项国家、省和校级奖励,这些项目均与海洋和亚热带动植物生物学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