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育延安精神传人的摇篮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2003-08-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福州延安中学地处福州市最繁华的商业区,被称为福州的“南京路”。这里密布着商场、酒楼、舞厅、迪吧、网吧等蜘蛛网般的商业娱乐场所。然而滚滚商潮却止于一墙。小小的延安中学校园,充盈着进取的锐意、自强的韧劲、理想的光芒,成为师生们修身求知的乐园。不仅如此,每逢周末,一支学生文明劝导队还会从校内出发,流动在人群中、公交车上,宛若一股清新的春风、一道闪亮的风景,人们赞道:“这就是延安中学的学生,真是有模有样呀。”

做延安人,铸延安魂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学生的个性逐渐突显,注意力也开始从家庭转向社会。面对初中学生身体、心理和思想正处于重大转变时期的实际,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校园周边的环境,福州延安中学充分认识到道德养成在这一阶段极其重要的意义,不断探索、深化、完善用延安精神教育学生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出“有意、有的、有机、有序、有效”的“五有”办法,使延安精神贯穿于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延安精神的传人。特别是近三年来,延安中学在各项评比中皆名列前茅,成为福州市最热门的学校之一。

福州延安中学是一所具有75年历史的老校,前身是福建女子中学,1969年改名为延安中学。延安中学的历任领导一直重视挖掘与弘扬延安精神,打造“延安”这个品牌。但有一段时期,延安中学在德育工作中只是泛泛地提倡延安精神,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地总结与贯彻,学生道德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与学生思想的变化。同时由于特殊的外部环境及富裕家庭子女较多,比吃、比穿、比用盛行,甚至出现打架、敲诈现象,严重影响了学风校风。

从1998年底起,延安中学抓住初招改革的时机以及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明确提出了“做延安人,铸延安魂”的口号,并把德育工作提升到德育文化的高度,增加德育的文化内涵,极大提高了德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找到了弘扬延安精神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首先提出,弘扬延安精神要上好“三堂课”:从上学第一天起的“第一堂课”、每个老师都参与的“每一堂课”、与校友交流示范的“后一堂课”。与此同时,学校严格实施新生军训、深入农村的劳动实践,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告别“娇小姐”、“阔少爷”

如何让学生告别“娇小姐”、“阔少爷”呢?延安中学开展了废品回收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消费后的废品及身边见到的废品,每周两次收集到学校,把回收卖的钱用于校内助学,让学生认识到钱的来之不易。

如何让学生发现并印象深刻地记住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呢?学校组织学生拿起相机,在校内外拍摄不文明行为的照片,并进行展览。同时组织学生文明劝导队,上街、上公交车,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如何让学生孝敬父母、增加与父母的交流机会呢?学校组织开展“我帮母亲洗脚活动”,并让学生写体会,让家长写评语。

如何让学生更富有火热的爱心呢?学校多次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全校师生还先后为身患绝症的校内外学友捐赠了十余万元。

特别是如何确保艰苦奋斗这一延安精神的核心能为同学所接受呢?学校接连推出了一系列这方面的学生典型,让他们发挥榜样作用,起到人人称赞的“大拇指”效应。

“当然,学生的德育工作与道德养成,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拥有为实现理想而自强奋斗的能力,这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校长王金石认为,“以德育高质量地投入求得智育高质量地产出,这成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受到广泛支持与好评的重要原因。”连续三年,福州延安中学的毕业生考入重点校福州一中的学生数稳居第一名,其优秀率、合格率、高分率也一直名列福州市初中校的前三名。

老师成为学生道德建设中的榜样

在德育高质量地投入向智育高质量地产出的转化过程中,延安中学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为人师表,成为推进学校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王金石认为:“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更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只教不做,甚至言行不一,将会极大削弱学生道德建设的说服力,也往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盲点。延安中学时刻不忘用延安精神来教育教师,组织教师远赴古田会议会址、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感受实实在在的延安精神,并在校内营造良好的教学风气,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典型。

何伟老师因体质较差,连续两次上课时因体力不支而摔倒;郑瑞彬老师身患重感冒,仍坚持到校上课,最后晕倒在讲台上;曹小岚老师虽知父亲病危,仍强忍悲痛,坚持把试卷看完才离校……她们都有着各自感人至深的事迹。正是因为延安中学有了这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他们爱岗敬业、博学笃行、诲人不倦,才使延安精神得以在这所学校扎根发芽,并成为培育一批批延安精神传人的坚实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