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洋品种”引进走向创新

2003-09-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今年在苏、浙、皖等地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西瓜品种,这种西瓜汁多、味甜、易培育,为广大消费者称道。这就是上海农科院新育成的“抗病948”新品西瓜,经品种比较试验,这个新品的抗病性指标优于进口品种,目前已推广1.8万亩。

科学家不甘于受制于人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石燕泉认为,不仅仅西瓜是这样,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水果、蔬菜、牧草、花卉等种质资源和牛、奶牛、猪、羊等传统品种,逐渐让位于进口良种,消费者吃在嘴里的瓜果粮食以及肉类,不少都是“洋品种”。

然而我国的科学家们并不甘于这样的局面,他们认为如果在种源上长期受制于人,那么我们在种源收益及农民收益上都要大打折扣。像上海农科院新育成的“抗病948”新品西瓜一样,我国育种专家已在育种中追求“自主知识产权”。从一开始的国外引种到“自我消化吸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到了“自育新品”的阶段,目前我国正在摆脱长期以来在种源上对进口的依赖。

据农业部科教司引进处处长刘艳介绍,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改良的基因来源,品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购买技术的成本大约相当于新技术发明成本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一个新品种的培育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直接引进来,不但可以在生产上迅速示范推广,还可以作为育种材料为开展农作物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多样化的物质基础。

创新是品种引进的关键

品种引进的良性发展,是通过引进实现技术赶超的基本前提。而在品种引进的诸环节中,创新又是实现品种引进良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对发达国家品种赶超的关键。

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所依赖的种质基础狭窄,常用种质只有3-4个种族。据1995年调查,5个主要杂交种占全国玉米面积的53%,5个骨干自交系覆盖全国61%的玉米种植面积。脆弱的遗传基础限制了育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种质资源的引进、改良与利用”项目,于1997年开始,共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引进育成的自交系205个,8个热带和5个亚热带玉米群体,6个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和两个高QPM群体。引进后,重点对外来玉米自交系和种质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

首先,为了保持热带、亚热带群体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和满足玉米育种研究的长远需要,采用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改良外来群体的生态适应性。项目主持单位组织国内16家科研单位,从南向北推移,进行接力式改良。热带群体经过4-6轮改良,就可以放到北方玉米生产区作为育种材料应用;亚热带群体经过3-4轮改良便可用于育种方案。

其次,将外来种质与中国温带玉米自交系杂交,然后经过一次自交和两次混合授粉,形成平衡半外来群体,发放给育种单位使用。同时,测定外来种质与中国温带玉米的遗传关系,划分杂种优势群,把外来种质与国内种质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效利用的半外来(或部分外来)玉米群体,或指导合成新的综合种、群体等基础材料。

该项目的实施使我国玉米育种技术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在玉米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同时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玉米研究中心之一。

加快提升自育品种水平

2001年,“948”计划开始设立参与国际重大合作研究项目,开辟了我国农业科学家主动参与世界性重大农业科技合作研究之先河。首先启动的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主持参与的“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这个项目对我国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水稻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实践表明,品种引进是在较高起点上发展本国经济,促进品种创新,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刘艳介绍,8年来,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已经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地引进总计1300多项世界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以及适合我国特点的农业适用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创新、改造和推广,有力地提升了我国自育品种水平,大大缩短了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与国际同行的差距。

专家预言,随着科技人员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创新,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自育新品的后续效应将越来越显著。

有关人士提出,设立“948”计划的初衷,主要是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在前三年的引进计划中,以直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标的项目约占到整个计划的60%—70%。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下一步要加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技术的引进力度。

同时,“948”项目主要是以购买形式来完成技术引进,这就决定了所引的技术必须是有形的载体性技术,如种子、种苗、种畜、基因、仪器设备等,这些技术虽然短期内能见效,但随着国外同类技术的更新换代,几年后容易再次落后,今后要探讨研究引进后易与国外同步发展的软技术项目的引进方式和操作手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