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最近决定,将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同志。
问:请您介绍一下,《纲要》印发两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了《纲要》。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两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贯彻《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修订完善各行各业的行为规范,大张旗鼓宣传先进典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尚正在形成,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这些充分说明,党中央加强道德建设的决策符合民意、深得民心,充分说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关心道德建设、支持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强烈愿望和巨大热情。
问: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当抓住哪些重点?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遵循《纲要》的基本要求和中央文明委的《意见》,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在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一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突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必然带来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大提高。抗击非典斗争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也体现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够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还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爱岗敬业、扶危济困、奉献社会。要抓住有利契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主题教育活动,使民族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中,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
二是深入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引导人们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经过抗击非典斗争,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强烈呼唤革除社会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要在全国城乡继续深入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他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具体事情做起,搞好卫生防疫,改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讲卫生等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实守信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又是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当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建立诚信规范,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要认真贯彻中央文明委的部署,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引导人们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遏制行业不正之风,打击各种违法行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积极倡导扶危济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道德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帮助那些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学儿童等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今年以来,我国遭受了非典型肺炎这个突如其来的灾害,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发生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要配合党和政府的救灾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受灾群众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五是深入进行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运用大众传媒,发挥名牌栏目的作用,广泛进行科普宣传;组织科普机构和科普工作者队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科普展览、讲座、咨询、培训、竞赛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普及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常识、实用技术和健康常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宣传教育,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自觉抵制“法轮功”等歪理邪说,移风易俗,除旧布新,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良好社会风气。
问:如何形成公民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
答: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充分运用各种渠道、手段和途径,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一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道德建设宣传力度。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专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评议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道德知识、普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针砭社会时弊、抨击不良言行,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要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要求,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大道德宣传教育的力度。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电视台都要尽快设立道德栏目,并在黄金时段播出。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等重点网站,要在今年年底前建立道德网页,开设网上道德论坛,形成网上宣传教育平台。要讲究宣传艺术,改进宣传方式,多用群众的新鲜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道德宣传教育通俗易懂、入脑入心,易于接受,收到好的效果。
二是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城万店无假货、做人民满意公务员、青年志愿者等各类创建活动,都要以提高全民族文明水平和道德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推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解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要不断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好做法,创新活动方式,使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三是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增强道德建设的渗透力、感染力。一切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讴歌人民群众积极向上、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崇高思想品德为己任,努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道德和新时期良好道德风貌的文艺精品。要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展映、展演、展播和展示工作。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所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健康民俗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宣传教育。要把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引导,丰富内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注重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用他们身上凝聚的崇高道德力量感染和教育群众。要注重典型的多样性,发现和总结各方面、各层次的先进典型,使各行各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要把宣传“精英”典型和宣传“平民”典型结合起来,把宣传崇高思想境界与宣传良好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群众既能从杰出人物的高尚品格中感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又能从身边的凡人小事上体会到不平凡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