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到安徽进行采访。了解到这里的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实验区的农村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走进繁昌县峨桥镇峨桥初中的课堂,好像来到了茶文化研究会。学生介绍起全国十大名茶的鉴别、特色、保存、产地、饮用人群的分布如数家珍。原来,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峨桥茶市就在繁昌县峨桥镇。峨桥初中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当地这一经济特色,在校本课程和劳动技术课中,开设了茶文化、茶叶营销、信息处理、税收常识、法律知识、经营管理、社交心理学基础内容。各学科也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如地理学科增加了“全国名茶产地”;语文学科加强了普通话和主要产茶区方言的学习,增加了各种实用文书的学习;英语课增加了有关茶叶方面的词汇……繁荣的峨桥茶市成了学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主要阵地。
目前,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已完成了50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并紧密结合当地主流经济的校本教材,开发出十多个系列的课程资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实验区十分重视引导学校建设好劳动实践基地。繁昌县新林镇的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镇初中的生物教师陈文质带领学生在基地取得了“稻克草”、“油菜三超”等几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水稻、油菜成熟的季节,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丰硕的果实成了无声的广告,吸引着周边广大农民来参观学习。农家子弟把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带回自家的田地,使这几项先进技术在周边几个村迅速推广。当地农民高兴地说:“真是一所学校带富了几个村。”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看到自己的后代在新的教育模式的培养下,已逐渐成长为科学种田的能手。
在安徽课程改革实验区,广大师生用他们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重点校能开,普通校也能开;城里学校能开,农村校照样能开,而且能开得很好。霍山县是教育和经济互动的典型县,初步实现了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过渡,被经济界称为“霍山效应”。当地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而且启发他们思考人生规划。繁昌县新林初中二年级在开展《“稻克草”技术中配方施肥对双晚季稻灌浆速率的影响》课题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学生在采集稻穗标本做数据测算时出现了偏差,教师及时启发他们思考这是因为没有考虑“边际效应”所致。经过实践,同学们终于掌握了科学的样本采集方法。
实验区的老师和家长反映: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科技素养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