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兴安岭呼唤停止生产性采伐

2003-09-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的大兴安岭林区,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之一。几十年来,大兴安岭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1.1亿立方米,是国家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但是记者近日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大兴安岭林区采访时,大兴安岭人却希望记者帮助呼吁国家批准大兴安岭停止生产性采伐,将大兴安岭建设成生态林区。记者采访了行署专员、林业专家和普通林业职工,实地考察了林区,记录了大兴安岭重新定位的原由。

目前大兴安岭采伐的木材有30%为尚未成材的“青少年”

大兴安岭是1964年开始开发的,在过去的40年里,它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大兴安岭自身也陷入了“资源危机”的危险。1964年,大兴安岭的可采蓄积量是5.2亿立方米,1997年是1.6亿立方米,减少了70%。

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大兴安岭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实施天保工程后国家下达的木材产量逐年递减至214万立方米。其中100多万立方米从生态林中以“抚育伐”方式获得,砍些小树;其余在商品林中以“主伐”方式采伐成熟林和过熟林。

尽管采伐指标逐年下降,大兴安岭的“资源危机”仍然存在:一方面占林区四分之一的商品林,可采资源已十分有限。大兴安岭是高寒地区,树木成材要110年至120年,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木材生产仅能维持十几年。十几年之后因成熟林跟不上,大兴安岭将“无林可采”。另一方面,因生态林区的“抚育伐”成本高,小树又卖不出价钱,砍得越多亏得越多。

从加格达奇到漠河,记者一路所见大多是细细的次生林。在几个储木场,记者见到木材中约有30%为尚未成材的“青少年”。由于资源枯竭,大兴安岭10个林业局中有一半已很难在商品林区安排主伐。一位林业工人说∶“过去一个小工队二三十人在一个地方可以干两三年,现在变成三四个人的作业组,一个冬天还要挪三四个地方,大部分森林已经回采三四遍。”

“再不保护,再不逐年减产,这片森林也会变成黄土高坡。”

大兴安岭是东北、华北的天然屏障,生态效益巨大

地区行署专员王忠林介绍说,之所以提出把大兴安岭的发展方向定位在生态林区上,主要理由有三。其一,大兴安岭是东北、华北的天然屏障,据专家测算,仅纳碳量和贮碳量的效益,大兴安岭每年就为国家提供68亿元,森林制氧又提供35亿元,这就是过百亿元的生态效益。没有大兴安岭,就没有东北、华北的大粮仓,其生态安全无从谈起。其二,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嫩江的源头。大兴安岭的含水效益每年54亿元。而大兴安岭每年采伐木材创造的效益只有15亿元,仅是生态效益总和的十分之一。其三,大兴安岭气候寒冷,生态脆弱。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强制性恢复的代价则极其高昂,不如现在有效地保护起来。

此外,大兴安岭的主要树种是落叶松,而落叶松易变形、易开裂的物理性能,经济价值较低。过去基本用作坑木,现在已有很多替代品了。所以从大兴安岭的贡献看,生态效益的贡献远大于经济效益的贡献,国家对大兴安岭生态的需求远大于对木材、对经济的需求。

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应该成为大兴安岭的发展方向

中国林科院盛炜彤、黄鹤羽等专家在参加“大兴安岭林区整体发展方向调整问题”研究后提出,大兴安岭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兼顾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同时要坚持积极培育人工林,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逐步恢复森林资源。

提供生态效益将成为国有林区的重要任务。对大兴安岭而言,当务之急是调整整体发展方向,使木材产量降到合适水平。但生态优先并不是生态唯一,是以生态为前提,通过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实行两个“轮子”一起转,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才能确保大兴安岭的可持续发展。

大兴安岭行署专员王忠林提出,即使以生态保护为主,大兴安岭也不能等、靠、要,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和木材深加工,发展绿色经济、特色旅游等后续产业,改变独木支撑的经济结构,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