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整修后的中国美术馆,面积从原来22000平方米,扩大到27000平方米,与原先相比,软硬件都有了很大变化……总之,这座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中国杰出建筑大师戴念慈设计、去年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改造、已经走过40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国家美术馆重新焕发了活力。
几天前,在霏霏细雨中,笔者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一买票,发现票价从过去的4元变为20元。进入展览大厅,看到入口处设了一个免费的存衣处,观众可以把不想带的衣物资料存在这里,轻轻松松地参观。在大厅门口,还有两台触摸式计算机,简单查找了一下,发现在这台机器上,可以查到许多著名艺术家的简介和代表作。遗憾的是大厅进门处的免费说明书盒子空空如也。然而当笔者面对占据了二楼所有展厅的“百年美术馆藏精品陈列”时,不禁为布置编排的独具匠心和宏大规模而震撼。
当笔者参观完展览来到办公区时,看到杨力舟馆长正在和办公室的人商议紧急加印刚刚断档的免费说明书。这种被称为“自由取”的小册子,开馆时印了5万,现在要加印10万。馆长请笔者顺便告知一下参观者,看说明书是好事,但是希望节约资源。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王安对笔者说,他认为整修后的中国美术馆在两个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作为国家美术馆有长期馆藏展览的愿望终于实现,同时为配合馆藏精品展,还出版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和《开放的时代》等大型画册;二是增设改造了一些安全、方便和人性化的设施,比如观众曾经颇有微词的厕所、座椅和电梯等。为了不破坏建筑外形,还专门从芬兰订制了“无机房电梯”,但要到明年才能安装好,那样看展和布展就更加方便了。
中国美术馆自今年5月20日重新开放以来,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参观人数已达十几万人次,那么观众对整修后的中国美术馆到底满意不满意,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许多参观了新馆的观众都对这座被誉为艺术圣殿的国家级美术馆在灯光、展厅和正在这里举办的馆藏精品展等感受颇深。他们说,整修前后的变化真是非常之大,展览和服务的大大改善,不但增加了吸引力,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经常留连于此的人们。
当然,对于改进之后的软件,人们仍有一些不满意,比如厅内服务人员经常使用对讲机、并且声音较大,与展厅的环境极不协调;另外,美术馆还有义务提醒参观者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教育参观者不应在展厅内使用手机或大声喧哗。
许多经常来美术馆参观的人对票价的涨落十分敏感。虽然目前20元人民币的票价有人认为并不高,但对于一些生活不富裕的观众来说,还是觉得贵了些。当然,根据规定,美协会员、学生、残疾人、70岁以上老人可买半票,离休者还可免票。对于那些收入相对稳定的观众来说,他们更强调的是作为国家美术馆的展览水平和服务质量。文职将军、著名作家、画家韩静霆对笔者说,门票和展位价钱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关键是进入这座艺术圣殿后能看到什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国家级和国际一流的美术展览,仅仅是健康的,还远远不够。如果有好的展览,许多人甚至会坐火车、乘飞机来参观,人们渴望看到优秀的原作、佳作。所以,美术馆应该对展览进行长期策划,而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策划展览部,才能让观众得到满足。
北京思奋教育研究所的负责人桑思奋告诉笔者,他在1995年参观过俄罗斯的冬宫和特列加画廊,当时的票价约10美元,但对于外国访问学者还打了半价。他参观这两座艺术殿堂各用了一天的时间,中午还可以在里边就餐,方便并增加了宝贵的参观时间。俄罗斯艺术馆内容太丰富了,而且服务一流,许多文雅、化淡妆的中年妇女为观众讲解、引路或咨询,让人感觉非常有亲和力,而且每个厅都有舒适的软椅供观众使用,而工作人员却永远是站着的。这样的展览内容和服务水准不要说半价票,就是全票或更贵一点的票价,都让人觉得物超所值。希望整修后的美术馆也能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
副馆长王安告诉记者,中国美术馆每年的展览都是经过美术馆的艺术委员会反复讨论的,应该说每个展览都有一定特色。每年申请的约有300多个展览,但是能够进入的也就是百余个,淘汰率相当高。
但韩静霆认为,中国美术馆既然是国家美术馆,就应该有一个由社会各界艺术人士组成的公正、权威的国家级艺委会决定展览取舍,而不是只由美术馆自己所属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决定。
另外,一些观众建议美术馆应与媒体合作,定期及时发布展览信息,现在这方面美术馆做得很不够。还有观众建议展览周期能否突破一周比如延至半月,以使观众不致漏掉有价值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