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今年9月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70%。而实际上,一部分学生已经隐性就业,只是没有正式签订就业协议罢了。大学生为何隐性就业?隐性就业率到底是多少?应该如何规范管理隐性就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依据主要是毕业生的就业协议和就业报到证。一部分大学生已经找到了工作,但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和用人单位、学校签订正式协议,户口档案仍旧保存在学校里,或由人才服务中心代管,致使出现部分大学生“有地方干活,无地方落脚(指户口、人事关系)”的现象。山东理工大学的小李,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只签订了劳动合同,而没有签订就业协议。在谈到没签的原因时,他告诉记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找个更好的工作。济南大学的小王同学打算今年考研,但又苦于经济困难,只得暂时在一家广告公司的企划部工作,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她把户口档案留在了学校。
谈到隐性就业率,有关人士认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很难统计。济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李树人副主任分析说,隐性就业的学生主要有三种情况: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到了生源地,与学校联系减少;一部分毕业生的户口档案由人才服务中心代管,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的户口档案留在了学校。有高校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就业率是一个不科学和不规范的提法,通常所说的就业率是指“显性就业率”,但它还应该包括隐性就业率。这位人士还说,“隐性就业也是就业”。山东省人事厅的有关负责人表达了同样的想法,隐性就业情况复杂,他们正在着手做这项工作,使得就业率的统计更加科学和准确。
隐性就业率该如何统计呢?关键在规范管理。只有管理有序,才能更加准确。专家认为,统计就业率只是手段,规范就业市场才是目的。有关人士分析说,隐性就业之所以不好统计,关键是缺乏规范管理。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也指出,由于户口的障碍,使很多人隐性就业,反映了现有的户籍制度存在着问题,并呼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与就业市场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