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直通车”

2003-10-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首都师大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特色的师范生教学能力教育体系。
以高水平的教育科研,直接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运用教育实践研究的成果,促进高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微格教学研究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提高师范生从师任教的能力,首都师大在全国高师院校中率先从国外引进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系统,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以后,我校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又开设大学教师教学技能课程30多期,培训教师5000人左右。1997年,“用微格教学方法培训师范教学技能”项目获得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多年来,首都师大一直重视学科课程教学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各院系学科课程教学论的教师在探索体现本专业特色的学科课程教学论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物理系“物理教育系列课程”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文系“高师中期教育实践的设计与实验”、音乐系“强化教育实践,培养合格中等学校音乐教师”均在1989年获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优秀奖;生物系“改革教学法课程培养跨世纪人才”2001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汇聚首都师大20世纪90年代学科教学研究成果的《学科教育学大系》(19册)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2003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教材资源征集、遴选、展示活动”中,首都师大有7项入选“优秀课程教材资源”,4项入选“推荐课程教材资源”,总入选数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第一。

改造“基础薄弱校”

1998年,首都师大与北京市教委共同启动了《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课题研究。该项研究从北京市五个城区的5所薄弱学校逐渐扩展到8个区县23所学校。首都师大先后派出21名骨干教师,脱产或半脱产到中学开展研究,其中5名担任实验校的科研副校长。

经过三年的努力,原来的基础薄弱校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领导干部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科研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教育部原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说:“课题研究使一批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得到迅速提升,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这是最有价值的实践性成果。该课题探索出一条大中城市改造薄弱校、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很有参考价值。建议进一步总结,大力宣传推广”。

全面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教育及学科教育师资的优势,全方位研究、直接参与北京市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不久前,“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学校抽调了多名骨干教师脱产投入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工作,课程研究中心的成立为首都师大研究和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搭设了新的平台。

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展,受师范司的委托,该校举办了四期中小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承担了中小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和中学物理、历史等多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教师1000多名,受到学员和师范司领导的好评。设在首都师大的“园丁工程”所属的“艺术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师范司“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和培训基地”,都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和培训基地”还承担了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任务,成为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中心。

承担“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工程”

2002年,由首都师范大学承担的“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是在已经完成的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搭建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网的技术服务体系,研究开发具有支持与服务功能的智能软件平台和教师教育信息化技能培训中心。

项目启动以来,已为北京市和全国培训骨干教师近800名,共举办6次大型学术活动,建立了中学生专业学习网站,收集了110个教学案例,发表论文6篇(其中1篇论文获教育部二等奖),在北京市中小学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较大的社会效益。

2003年,非典突然袭来。在这一特殊时期,首都师大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在Internet互联网上无偿为全市中小学提供已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的“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支持中小学生在家进行正常学习。教育技术系每天有专职的教师和研究生负责值班维护用于运行“虚拟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三台服务器,同时开通了热线咨询电话,随时解答师生在使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在设计2003年新生培养方案过程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体系,从单一的理论课,变成了包含理论、应用、研究三层次的课程群。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研究中产生的新观点、形成的新理念、获得的新体验、发现的新案例,都充实到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之中。教育实践环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教育学习、见习和教师技能训练与课程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一个四年连续不断的教育实践系统正在形成。

首都师大主动关注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服务需求”与“改革热点”,即以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满足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师资的需求,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和引领首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都师大与首都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经形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直通车”已经开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