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发展的高科技已经使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反神秘化——昨天,我还在地球另一端、遥远的北京家中,陪伴着我年迈的父母双亲吃晚饭,今天,就站在这里发表讲话。这种事若是在150年前,简直是惊世骇俗的狂想,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却并不感到特别惊奇。“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不错,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大家园。
之所以提到150年前,是因为就在那时,第一批华人登上了美利坚大地。虽然今人爱用“白驹过隙”或“弹指一挥间”来形容时间的飞速流逝,但是这150年可是一个长长的历史隧道,仅就华人在美创业史来说,就发生了极其不可思议的、覆地翻天的巨变!
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不仅对华人是意义重大的。它对美国的建国史,对人类文明史来说,也是一个贡献。
全世界的华人中,从来就不缺少先行者。已经有了许多的白纸黑字,不断丰富着这部令人骄傲的历史。而在这个轰轰烈烈的进程中,摆在众位面前的这部《“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也作出了一个方面的独特贡献,这就是“当代”二字——是的,我们的感情寄予在正佑护着我们头顶上的这片朗朗青天!
这就是说,在我们之前,无论是在美还是在华、无论是用汉语还是英语写就的文字,多是个人的小说创作,虚构和淡化、美化的成分占了绝大的比重。而像我们这套集体多人的,完全纪实的,全方位、多角度、不走样地记述各人在美酸、甜、苦、辣、甜的大型丛书,是第一部。因而,它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是美华文学史上第一套大型的社会纪实散文丛书。
据我们了解,它也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召开首发座谈会的第一部华文书籍,为此,我们作为来自中国的编辑和作家,深感荣幸!
前面提到我年迈的父母。他们双双是知识分子,上个世纪40年代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的陈毅先生,就是从那所大学走出去的。我父亲如今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在家休息,在本书早期的编辑工作中,他帮我做了大量拆阅工作。常常的,他的拆阅被稿件的真实叙述所打断,手上举着剪刀,就那么忘情地走进了另一片世界。
望着这么一个动人的剪影,我慨叹:真实永远是文学的第一生命。在真实面前,文学的种种技巧都显得黯然失色。我也就越来越对本书产生信心——在中国每年出版的10万种图书中,我们这套丛书会以实实在在的内容,无愧于为它掏钱的读者,肯定会得到中美读者的热烈反响。
众位可能不深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美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中国读者的关注热点之一。同时,在世界处处无所不在地飘动着“全球化”大纛的今天,很多中国人的观念,早已十分自觉地在世界的多元格局中激越地跳荡。
特别是青年一代,更是渴望像所向披靡的IT一样,迅速打通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民族的,宗教的、人种的、医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所有壁垒,极早地做成一名世界公民。他们的梦正瑰丽,急迫地想了解世界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来反观自己的昨天、印证自己的今天和憧憬明天。他们尤其希望了解美国最新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增大其辉煌成功的可能性。
在他们背后,还站着数量更为广大的、心情更为急迫的他们的家长、亲戚和朋友。众所周知,中国有13亿人,他们都可能是我们这套丛书的读者和受益者。
下面我将要谈到本书的编辑过程。但在此前,我先要讲述一件使众位惊奇的事:
我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老北京”,但我却从来不是四合院中的居民。我住的是一座美国人建造的欧罗巴式的大院,院子里有十几座哥特式风格的小洋楼,有茵茵的绿草地、摇曳的花朵和繁茂的藤萝架。这座奇特院落的名字叫“协和大院”,是20世纪10年代,用庚子赔款,与北京的协和医院一并建造的,顾名思义,它是当年在协和医院工作的美国大夫们的家园。
今年春天,就是在这片阳光灿烂的绿草地上,我阅读着从美国飞来的一篇篇来稿,大约有300万字之多。我读得很慢,有时被手上的当代美国社会生活所吸引,有时抬头看着眼前的已历尽百年沧桑的美式小洋楼,一腔思绪飘浮在这奇妙的重合里,似梦似幻,亦假亦真。
本书的80位作者全部来自美国。
其中,有极少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有一小部分是从台湾和香港来的技术移民,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中国内地来的留学生。除了少数几位,基本都不是作家,而是工程师、教师、商人、公司职员、艺术家、打工者、家庭妇女……他们之中,有白发有黑发,有的爱吃西餐了,有的依然钟情于中国的饺子。
他们是300万在美华人中的一分子,像美国山桂花一样散漫于美利坚辽阔的土地上,各自风姿多彩地烂漫着。文学写作不是他们的职业,却也成为很多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支撑他们心灵的精神慰藉。
其实他们写得挺苦的,在疯狂的工作和沉重的生存压力下,还坚持着以信念铺纸,以血泪做墨,一笔一划地,用我们中华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块字,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真实,执守着他们对土地、对生存、对世界、对内心、对人类的思考。呕心沥血!
他们为的不是名,不是利,不是身份、地位、绿卡、成功、面包、洋房、汽车……而只是想让世界倾听到他们的声音。
站在他们的这些文字面前,我恍然置身于惊涛拍岸的大境界,千堆雪浪花打湿了我的头发、脸颊、衣衫。但我知道,我身上最湿的部位,是我的眼睛!
500多年前,中国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忠臣,名叫于谦,曾留下一首中国老百姓妇孺皆知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觉得华人在美的创业路程,就是“千锤万击”,就是“烈火焚烧”。同时,也有许多先驱者“粉身碎骨”,为后人铺下了越来越坚实的路。
从修路的苦仔,到今天的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美华人经过痛苦的蜕变,逐步完成了生长的过程,终于张开了美丽的翅膀,向蓝天飞去。
这个完成自身的过程,也是为繁荣和富强美利坚,作出了属于他们的一份贡献的过程。宽广的美利坚敞开胸膛接纳了华夏子孙,而我们这些勤劳的同胞,也以自己顽韧的苦干和骄人的成绩,回报了这位仁慈的母亲!
因此,这套丛书也记录下了美国的发展进程,既丰富了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给美国增加了创造力和活力。它的出版,对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我相信,亚马逊河将会记住它,长城将会记住它,今天到会的各位都是见证人!
(本文是在《“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首发座谈会上的讲演稿)
背景材料
2003年9月20日,作为《“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主编,我随光明日报出版社代表团赴华盛顿,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参加丛书首发座谈会并介绍此书。这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建馆以来,第一次为华文书籍举行的首发式。
《“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全套6卷,洋洋150万字,全部是在美华人用中文创作的作品,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套全方位、多角度、丰富多彩地展现300万在美华人当代生活的大型纪实文学丛书,用我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刘川生的话说,“它对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推动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将会起到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国的出版社,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光明日报出版社荣幸地成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新书首发式的第一社。在那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在那令人难忘的时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的激情也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这是文学的力量,更是由于祖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