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满意的好村官

2003-10-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李晨 我有话说

近几个月来,一个普通村干部的名字一直回响在江苏大地,他就是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元龙(本报于2003年9月6日最先披露了他的感人事迹)。在村支书岗位上4年多的时间里,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带领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全村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千人泪送好支书

去年10月13日晚,李元龙从镇上开完会往家里赶,突然虚脱晕倒,经医院确诊为胃癌晚期。在他住院的几个月里,上至市委书记和市长,下到普通百姓,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

今年8月27日,与病魔抗争了10个多月的李元龙闭上了双眼。在出殡火化时,从山村到火葬场的公路两旁,近2000人的送殡队伍排成了长龙,沿途群众自发摆设的路祭就有10多处,“李书记,您一路走好”的白色长幅,表达了乡亲们痛别好支书的共同心声。

在送行的队伍中,年近6旬的村民庞友泣不成声:“我还欠着他垫的贷款利息,我对不住他呀……”3年前因种麦缺少耕牛,庞友守着六亩七分地急得“上火”。李元龙得知,立即设法为他贷款1000元,还自掏腰包垫付了利息,老庞很快买回耕牛,才没误农时。

没有李书记,就没有我们兄妹俩的今天

面对李元龙的遗像,孤儿朱燕泪眼模糊。她忘不了,父母去世后,是李支书亲切关怀、细心照料她和哥哥的学习生活,还四处奔走为他们办理了“五保户”手续,使兄妹俩的生活有了保障。去年,哥哥参军走了,正上小学的朱燕将李元龙当作自己的亲人。她哽咽着说:“没有李书记,就没有我们兄妹俩的今天。”

大泉村群众对李元龙的深情追思、悼念和赞誉,正是李元龙生前“当好农民满意村官”的真实写照。

全村家家都有彩电,唯独李元龙家只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家家都盖了新房子,唯独李元龙家住的是20多年前盖的老房子。直到他去世,家里还是20多年前结婚时置办的几件简陋家具。这几年,为支付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特别是近一年为给李元龙治病,家里欠下了七八万元的债务。然而,令妻子李萍诧异的是,李元龙病倒后,有许多人陆续找上门来还钱,少则数十元、上百元,多则几千元。原来这些钱都是李元龙平时为群众救急时主动付出的。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

4年前,李元龙调到大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与他一起下派的干部有的不到一两年就要求调回镇机关。可是李元龙却从未向组织上提出过调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的工作。李元龙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先后修建了3.2公里的水泥路、5公里的石子路;又将1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油条沟”、“烧饼田”,改造成“田成方、路成网、沟渠配套”的良田。他还想方设法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现在全村已栽种经济林木意杨树1300亩。为协调土地流转中的矛盾,李元龙整天骑着自行车在全村10个村民小组之间奔波协调,在他耐心、细致的协调下,全村顺利流转土地800亩,成功输出劳力900多人。

现任大泉村党支部书记阚和平含泪回忆:“老李去世前3天,当时他一讲话就喘气,但仍特别交待要关照好孤儿朱燕,还提醒我们‘今年如收成不好,要向群众说清楚原因,尽量采取措施补救’,至死,他心中放不下的还是咱们村。”

“李元龙没有走完的致富路,我要领着村民们一直走下去。”阚和平说,大泉村近期要做的事情很多:铺设连接各组的水泥路共15.3公里;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年内组组通……现在阚和平随身也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要办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阚和平说,这是几年前和李元龙学的,“把群众的事情要时刻放在心中,落在实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