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上海北大门”之称的海门市,曾经诞生过清末状元、中国轻工业奠基人——张謇,孕育了王个簃、卞之琳、王尘无、陆侃如等许多文化名人,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清新。多年来,状元故里的市民承袭着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勤学的种子在海门这块沃土生根发芽,浓厚的文明之风在这里涌动不息。
作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多年来,海门市一直十分注重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市民文明程度。他们不断建设完善活动载体,搭建社区文化活动舞台。目前,市区各街道都有了3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都有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站。市区还有50多个活动场地向居民开放,看书、读报、下棋、健身逐渐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时尚。每天早晨,市区东洲公园、滨河广场等公共场所,许多居民跑步打拳,锻炼身体,陶情冶性;夜晚,男女老少又踏着美妙的音乐节奏,欢快地在这些露天舞池中飞旋。
海门农村人口占90%,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他们把社区文化向农村延伸,全面实施农村大文化教育工程,积极扶持村文化中心户,组织举办家庭戏曲演唱赛等。自2002年至今已经开展各类群众文艺演出15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9万多人次,建设了56个文化示范村,文化部门定期组织文艺团队送戏下乡,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娱生活。现在在海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远离了牌桌,转而学习、研究农业种养科技知识,成为新一代科技型农民。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海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文明主题活动。机关、社区、村镇、企业等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引导市民学习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等。各部门、各乡镇开展了“实践道德规范,共塑海门文明”、“锤炼过硬作风,展示公仆形象”、“新世纪海门人新形象”大讨论等主题活动,将文明之风吹遍海门大地。
在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方面,海门市不惜巨资。他们耗资1.2亿元兴建市教育中心、投入8000万元建设江海风情园及江海民俗博物馆,投入2.4亿元建设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这些设施建成后,将极大地丰富和满足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海门的基础教育一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该市的少年儿童就学率达100%,大学录取率达92%。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海门中学本科上线率达99.7%,重点大学上线率达98.25%。勤奋好学的海门人并不满足于现状,“再学习”在这块土地上也是蔚然成风。海门市20多年的自学考试,培养各类人才2360多名。
良好的人文素质、优越的人文环境发挥出强大的“磁场效应”,成为海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一环。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杨登贵先生谈及缘何来海门投资时说,海门人实在,素质也高。企业之所以放在海门,最重要的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人文环境。联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贤达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工人还是高层次的管理技术人员,海门都可以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