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为己任的外国语学校,每年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比例高达95%,远远超过其输送给专业外语院校的人数,且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种非外语类竞赛中屡获殊荣,不少学生因为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突出成绩而被复旦等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录取,而且每年都还有10多名学生直接被哈佛、耶鲁等国际知名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这就是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驻美大使杨洁篪等一批著名外交家的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附中)。
上外附中直属教育部,同时接受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双重领导,是一所具有外语专业性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校园占地33亩,建筑总面积22508平方米。现任校长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吴友富教授兼任。全校有43个班,计七个年级和一个国际部,共有学生2046人。除一般中学的课程设置外,外语类科目开设英、德、法、日、俄、西六个语种,四分之三学生主修英语。尽管是全国主要大城市第一批建立的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已有40年历史,但与上海一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名校相比,上外附中还是一所年轻的“新校”,到底是什么使她如此优秀,超越那么多的历史名校呢?
1963年学校刚成立时,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靠暂借杨浦中学的一些场地,上外附中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由于体制原因,上外附中的办学经费只能依靠教育部不多的一些拨款,因此尽管学校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却从创办之初就一直饱受经费不足的困扰。学校的开拓者们于困境中奋发,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成了上外附中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上外附中师生都深深地认识到:“学校要生存就必须自强”。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产生了上外附中所特有的“忧患文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开始重视外语教学,全国范围内外语学校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当外语教学不再成为上外附中的专利时,我们的办学优势在哪里?”上外附中又一次陷入对学校命运的忧虑之中。1994年上任的吴友富校长带领全校同仁,不再只抱着外语教学不放,及时调整了办学目标,走出了一条“外语特色、文理并重、综合发展”之路。之后,面对我国加入WTO、世界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又及时的调整了自身的定位,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新目标。用吴友富校长的话说,正是“忧患文化”促使上外附中总能够居安思危,保持学校旺盛的创新活力。
对于上外附中的师生来说,“忧患文化”不是迫于形势的要求,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主观动力,“教学质量决定生存”在这里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上外附中是上海较早实行直接将收入和教师的课时、教学质量挂钩的学校,也是全市最早大力引进外来人才的学校之一。通过合理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而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和学校发展的教师则被淘汰出局。目前,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经形成。据介绍,该校目前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占到了近80%,高级讲师占22.1%,中级职称占42.2%,40岁以下的非外语学科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占50%以上,所有外语教师都有出国进修的经历。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忧患文化”同样影响着上外附中的所有学生,每一位同学都全力以赴,力争上游。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没有谁能一直保持领先,正如同学们自己说的那样,“在上外附中,没有永远的第一。”
“忧患文化”使上外附中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否定自己的状态,这就使他们总是以创新精神不断追寻更高的目标。
上外附中的外语教学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外语学校工作研究会会长单位,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小班上课、全过程全外语授课……该校始终扮演着教改急先锋的角色。学校除保持了建校后就有的英、德、法三个语种外,还引进了日、俄、西语,另外学生还可以选修韩语。上外附中是国内最早开设第二外语教学的学校之一,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今年毕业的一名叫吴谷豪的同学,第一外语是德语,成绩十分优秀,曾经为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做过德语翻译,毕业后,他以优异的英语成绩考入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里的老师和同学怎么都不相信他主修的外语是德语。这样的例子在上外附中的毕业生中屡见不鲜。
上外附中认为任何形式的创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保持学校的教学特色,就应该积极尝试。当学校定下了“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新目标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就自然开始了。什么是“跨文化教育”呢?该校邢三多副校长解释说:“所谓跨文化教育,可以界定为:以母文化主导的,以多种语言为工具,对于多种文化的习得、取舍、融通、运用和创新,丰富、充实、融入母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教育。”为此,上外附中一方面增设了国际礼仪、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学简介等一系列必修、选修课目,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开展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进修、访问、比赛、交流,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
于2000年开始探索实践的“一主两辅”课题是上外附中落实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一主两辅”,就是让学生主修一门外语的同时,辅修第二、第三外语,做到在高中毕业时能熟练掌握主修外语,第二外语基本过关,第三外语初步知晓。该项课题在初中所有小语种学生(主修外语为:德、法、日、俄)及部分主修英语的初中学生中已经试行了三年,学生、家长反映良好,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据统计,进行“一主两辅”教学的初一小语种学生,有52.08%的学生成绩通过了上海市英语水平测试二级,其中22.9%通过了二级优秀。而主修英语辅修德、日语的实验班学生,已经能够进行一般的日常对话,或根据某一情景进行对话,语音、语调较纯正。上外附中希望能通过探索培养学生掌握和了解多门外语的有效教学模式和策略,形成一整套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教材、教法、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等。如果这一课题取得成功,那么至少在外语教学领域,该校又将在国内大幅度领先。
上外附中在坚持教育创新的同时,始终认为要培养出优秀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校就始终把以“忠诚”为核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中华民族高尚精神”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自强、自豪感。该校去年组织了十批学生出国,这些学生有的同“法轮功”邪教的宣传进行了坚决斗争、有的用自己的真诚感染了有台独倾向的台湾学生……学校的教育让上外附中的同学们明白了爱国主义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自己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上外附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为希望工程组织义卖、开展学生群众性心理互助活动等,及时引导学生增强“诚信、责任、自律、合作”为要求的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下,学生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少人在十八岁生日时无偿献血、有位学生成了上海市年纪最小的骨髓移植志愿捐献者……
今年是上外附中40周年校庆,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上外附中全体师生表示将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特色、创新实验,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型预备英才,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一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