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市场营销专业的小王最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自己学习成绩一直位居专业前5名,却只能屈居自费保研的行列;同学余喜军成绩远不如自己,却凭借在全国“挑战杯”等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被列入学校“创新人才计划”,得到公费读研的机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日前实施了“创新人才计划”,向学有专长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偏才”、“怪才”开绿灯,学校同时还推出了“学科交叉计划”和“西部人才计划”,鼓励学习基础好、学科交叉意识强的学生跨学科读研,为有志于献身西部的学生提供免费深造机会。
11月3日,该校确定了三项计划入选者名单,43名本科生提前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共占用了该校今年全部公费保研名额的1/4。此举在校园内激起强烈反响。
根据地大(武汉)的“创新人才计划”,凡在创新活动中(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英语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文艺作品、科技论文、科技创新、专利发明等)有突出表现、获省级以上奖励者,同等条件下各院(系)应优先推荐。学校单独安排20名创新人才推荐免试名额,供全校学生自愿申报。
余喜军专业成绩排名第63,在同专业近100名同学中排名相对靠后,但他曾先后获得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银奖,同时还拥有1项国家专利。评委们认为,对这样的学生,既要看成绩,更要看能力。
黄海燕是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先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长江源头科考和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活动,对旅游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开始琢磨:自己所学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可广泛应用的平台,何不将它应用到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并自学了部分旅游管理知识后,她认准了这是一个目前国内急需的学科交叉点。因此,在这次保研时,她选择学科交叉,申请保送到本校管理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
保研导向的变迁拨动着全校学生的心弦。随着保研程序、评审和答辩结果的明朗,低年级的同学也开始对号入座,谋划起自己的未来。
地学院2001级的小申打消了放弃社会工作和课余科研项目的念头:“只要学校不一味强调学习成绩,我就敢尝试着去处理好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和课余科研的关系。”外语系02级的小王则开始加紧修读经济学双学位的历程。“作为经贸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先修读一下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将来可以向经济论文翻译的学科交叉方向发展,选择工作或者硕士研究生专业时都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她对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
该校教务处处长欧阳建平教授认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不应该是唯一标准,更要看他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组织管理能力,甚至包括口头表达、自我展现。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本科教学也必然要从专业化教学向通识教育转变,学校打破仅仅凭考试成绩录取的单一局面,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创新来主动适应这种转变。
近年来该校对本科教学计划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学生享有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来参加辅修、双学位或从事课外科技活动。在这次保研评审中也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有辅修、双学位经历的同学在申报交叉学科时有着明显的优势;参加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或“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同学,与其他同学相比,创新意识更浓,动手能力更强。
专家认为,虽然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从课堂教学获得,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个人专长、创新意识、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挥和提高。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之外,地大(武汉)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改革了学生综合测评方案,在奖学金的评定、“三好学生”的评选等方面充分体现鼓励创新、鼓励拔尖的指导思想。
这一系列的举措目前已经“开花结果”:这次入选“创新人才计划”保研的18名学生中,大多数都曾得到校大学生科技和创新基金资助。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镇连续两届入选校“创新人才”资助计划,先后完成《网络环境下苏州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苏州环太湖东山景区旅游形象设计》等课题,不仅公开发表了论文,他提出的部分建议还被苏州市旅游局采纳。
副校长姚书振预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必将对该校的本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