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部分城市高消费超出本地经济水平,吃出腐败一条街”——这条消息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在神州大地上漫游,有“腐败街”之称的销魂之处可谓多矣,内地也好沿海也罢,在腐败方面哪里会让东北专美于前?让我感到惊讶的倒是京城某报配发的社评《要打破“腐败街”背后的既得利益格局》的论点,作者说:“东北是中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也是迄今为止计划经济成分保留最多的地区”,“计划经济与公款畸形消费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云云,似乎现今的腐败,都是计划经济惹的祸。
不过以我有限的阅历和视野,我认为真正在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年代里,公款吃喝的现象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规模和水平与今天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腐败街”之类的称谓,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干部而言,那时外有“触及灵魂”的群众运动,内有不留情面的思想斗争,想腐败也不是很容易,更何况又上哪儿去找这么多的老板拉他们下水呢?
事实上,腐败真正大面积的出现,恰好是在计划经济逐步淡出,市场经济逐步登堂入室的时候发生的。在转轨期间,由于政策不配套而给腐败分子们留下了很大的空子。比如,就企业而言,“承包制”或曰“厂长经理负责制”赋予企业领导人过大权力,而工厂的真正主人——工人则被排斥在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之外,无法也无力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监督。企业领导人本来仅仅是公有财产的“看守者”,结果却行使起了所有者的权力,这种制度安排,要他们不腐败,岂不是太为难他们?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其他的制约方式,如舆论和人大的监督等,并没有及时跟进,这也给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创造了条件。
那么如何防止腐败?我看并没有太多的独门秘籍,无非是扎扎实实地扩大公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采取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来制约和监督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的权力。至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鞍钢宪法”中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等等,我看今天也完全可以拿来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