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40年后的追溯与前瞻

编后手记
2003-11-21 来源:光明日报 山峰 我有话说

如果不是素昧平生的张以诚主动提起,已经年过古稀的王德孚老人也许不会再旧事重提。事实上,当张以诚研究员向本刊辗转送来他的文章之后,王德孚老人也寄来一份材料详细说明了事情原委。在这份材料中,王德孚老人提到在“文革”时期他曾经和几位老先生一起住进牛棚,其中就有他的导师以及其他不同意他答辩的主要决策人。那时侯,王德孚和老先生们也是互相帮助共度难关,他也顾不上追究自己的研究生学习其实是“结业”而不是“毕业”,他当然也没有想到,还是同一篇论文,到上世纪80年代却又使他有了研究生毕业证。

如果只是翻旧案,本刊不会拿出十分紧张有限的版面来说这件事。笔者注意到,张以诚研究员和王德孚老人并没有沉浸于历史的回忆中,他们都提出了一个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现象:如何对待学术权威,如何对待学界后辈以及如何对待学术争论。这个现象之所以广受关注,因为它关系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关系中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我国在世界科技与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所以,本刊虽然限于篇幅而不能发表王德孚老人的文章,但还是愿意把他文章中的两句话拿给大家分享:第一句是,历史上有许多“小人物”的学术水平超过“大人物”,许多“大人物”的成名之作是出在他还是“小人物”时;第二句是,在学术成果评议上,不能以人以权取言,只能以言以质取人。

既然不是翻旧帐,作为编辑,我们有意去掉了与王德孚老人的“旧事”有关的几位老专家的姓名。不过,如果有关当事人或知情人愿意就这一旧的事件谈一点新的认识,我们其实也是衷心欢迎的——因为我们相信,站在今天的高度谈论上世纪50年代的学术现象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