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花烂漫别样红

2003-11-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龙军通讯员 胡婷玲 我有话说

11月18日晚,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长沙田汉大剧院徐徐落下帷幕。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戏剧精英齐聚长沙,你方唱罢我登场,令星城长沙陶醉在丝竹弦音当中,余韵悠长。

“映山红”的燃情岁月

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是国内唯一的民间戏剧节,发源于1989年长沙市南区文化馆的“戏窝子”联合各界创办的“中国·湖南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从1999年第五届开始,改名为“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

自10月26日起至11月18日,湖南、河南、浙江、安徽、上海9个省(市)的花鼓戏、越剧、眉户戏、辽剧、闽剧、粤剧、黄梅戏、坠子戏、舞剧10个剧种,18个剧团,共演出新编历史剧、大型现代剧和优秀传统戏34台。这些剧团全部来自民间,体制灵活多样。此次“映山红”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艺术表现形式最丰富的一次,是中国戏剧发展之盛事。

问渠哪得清如许

“目前全国有民间剧团3000多个,占全国剧团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常年活跃在农村并逐渐壮大,为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戏剧界注入了活力。”长期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工作的原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兼省剧协主席范正明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民间剧团面对市场,一方面更新自身的办团意识,另一方面加强艺术涵养,是他们红火的源头。”

浙江省温岭市越剧二团的女团长陈欣白手起家,带领团里30多人常年在农村演出。这次参加“映山红”以前,剧团从未进过剧院演出。但该团的大型古装戏《皇帝告状》在长沙演出后好评如潮。

本报曾在1994年的《戏剧的希望》一文中,报道了戏剧专家对戏剧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所作的探讨和建议,即要“还戏于民”。如今,越来越多的民间剧团,注重了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因而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民间粤剧团是由镇上乡村的戏曲“发烧友”自发成立的。去年,该团以长安镇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为素材,创作了大型现代粤剧《思源》。该剧在镇上首场演出后得到群众热烈反响。结果,《思源》从长安镇演到了广州的大剧院,又一路演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中国戏剧文学会颁发的“演出特别奖”、“优秀编剧奖”等多个奖项。

内外兼修走向市场大舞台

上海市萧雅艺术工作室此次以《状元未了情》参赛,担纲主演的萧雅和金静,分别是越剧尹派和戚派的优秀传人。这部戏也是请国内知名导演和编剧为她们量身打造的。从上海到北京,几乎场场爆满。

上海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高义龙说,民间职业剧团的特点,是不靠国家投资,靠市场机制。除了讲求名角、名剧的品牌效应以外,一套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经营模式是也生存的关键。萧雅艺术工作室于去年6月由萧雅个人投资创办,在剧团体制革新上做了大胆的探索:艺术上“一戏一聘制”,就是因戏聘人和自愿应聘结合,以签约方式为一出戏的排演建立剧组;经济上“一戏一核算”,按级定薪,按劳取酬。于剧团而言,两种制度配套,有利于“养戏不养人”。此外,剧团还实行经济上风险共担,盈利共享的利害关系,形成艺术上的凝聚力。

今年65岁的刘瑞其是“映山红”的发起者。谈到民间剧团的发展趋势,他说,“映山红”的发展见证了戏剧在低谷中奋进的过程,民间剧团功不可没。在市场经济中,民间剧团对内要修身养性,因地制宜地建立现代经营机制。而外在的体制革新也要有实质性的深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