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高官,不是富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当他在岗位上猝然倒下,有1000多名父老乡亲,冒雨爬山越岭赶来,为这个“好人”、“好书记”送行,悲泣声此起彼伏。他44岁的生命,如一支火炬映红了琼州大地。
他,就是去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的王国雄,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党委书记,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
2001年7月4日,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国雄调到长征镇任镇委书记。此时,镇上干部已经3个月没领到工资了。
上任的第二天早上,王国雄就拉着镇长符振华,坐上破旧的北京吉普,前往全镇最偏远的黎族村庄——冲打林村。翻越了一座大山后,公路没有了,王国雄他们弃车而行,踩着枯藤败叶,拨开挡路的灌木丛前行。王国雄上任1个月,跑遍了长征镇9个居委会、49个自然村。
“路难行,胶水运不出去,木薯烂在地里没人来买,心疼啊!”“现在种水稻只能填饱肚子,想改种经济作物,却不知种什么好。”……村民的呼声和难处,让这位铁汉子心如针扎。
修路,只有路通才能财通!可很多村没钱请工程队,王国雄就一块钱掰成两瓣花:买来推土机,调动农机局的技术人员组建成自己的机械队伍,动员群众投工投劳。5条总长23.6公里的乡村公路,硬是在一年后相继通车,封闭的大山向外界悄悄敞开。
修路和脱贫工程同时铺开。经深入调查,他和镇党委一班人制定了“三个一工程”:人均种一亩瓜菜、一亩果胶和一亩花生。在这大山里,祖祖辈辈只懂种水稻的百姓们,第一次听到了什么叫“产业调整”。
仅仅一年时间,全镇因地制宜造林2500多亩、新种橡胶3760亩、新种南药1341亩、水田改种340多亩,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今天,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山上一片青翠,经济作物生机勃勃;山下水田连片,稻穗金波荡漾。王国雄生前“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的宏愿,开始在山里人心中展露曙光。
2001年7月的一个深夜,狂风大作,山雨滂沱。被风雨惊醒的王国雄,猛然想起镇上那年久失修、墙体开裂的联合厂宿舍——这是最容易发生灾情的地方!他立刻翻身下床,拿起雨伞冲出门。
当他和符振华赶到联合厂时,周永玉家门前的几棵大树已被刮倒,屋里雨漏如注。他和几个镇干部搀老扶小,连夜把他们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又派人来维修加固房屋。周永玉拉着王国雄的手千恩万谢,王国雄说:“不用谢,为群众办事是我们的天职。”
黎毛村农民王应料珍藏着一双黑色皮鞋,那是王国雄看到他冬天还穿着凉鞋、脚上布满裂口后,专门买了送给他的。“他是县里来的干部,我是个农民,可他……”说起这,王应料就掉泪。
王国雄的妻子已下岗多年,每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费,他本人工资900元,小孩也在上学。“清贫”,这是王国雄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尽管如此,遇到困难群众,王国雄总是倾囊相助。
在什日宛村,王国雄掏出身上仅有的60元钱,塞给了因交不起学费而停学的王小艳,嘱咐她说:“好好学习”。回到镇上,读中专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没有生活费了。王国雄只能实话实说:“爸爸没钱了,你先想办法将就一下,等下个月发工资再给你寄去。”
为了节省开支,他家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邻居经常看到王国雄夫妇从菜地里摘一把地瓜叶或几只茄子,一顿饭就这样解决。
身为镇委书记,有权,又有捞钱机会,但王国雄两袖清风,襟怀坦荡,舍小家,顾着大家,舍自己,顾着群众。
烟园村,深藏在黎母山中的苗族村庄,现在成了花园式新村:椰子树、槟榔树环抱村庄,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猪入圈、牛归栏,新修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全村147户家家有沼气池,装了45部电话,39户卖了耕牛换上了“铁牛”。谁能想到,一年多前,这里还有屋无路,污水横流、粪臭熏天。
王国雄为了把这个全镇最大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示范村,付出了生命。
王国雄被高血压、胆囊炎、胃溃疡等疾病困扰多年,但他从不提起自己的病。
2002年7月22日晨,已在烟园村连续劳累半个多月的王国雄,又带着镇干部忙开了,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卫生死角,在烈日下忙活了一整天。次日晨,王国雄觉得从昨晚开始的头痛越来越重,在他系上解放鞋的刹那间手脚发软、头重脚轻。十多天的劳累,引发了脑溢血。
王国雄匆匆走了,年仅44岁。家人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他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只有250元没来得及报销的汽油发票。好不容易找到一张旧存折,居然没有分文存款。
王国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燃尽了自己。但他生命的火炬,却照亮了千万村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