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某些新闻单位为出“纪念册”而找院士收费,引起一些院士反感。有的院士把电话打到中国工程院新闻办,甚至打到院长那里质询。院士认为,这种做法有悖新闻职业规范,有损新闻单位声誉。最近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召开常委会,讨论工作中又议论到此事,由此给本报发来此文。新闻单位理应自重、自律,杜绝这类事情发生。
光明日报编辑部∶
近年来,许多院士反映,经常接到一些新闻单位和机构的电话,说是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或是宣传伟大成就等,经上级批准要出各种名目的纪念册,你已经被推荐录入,请寄来介绍材料和照片。为了补充经费的不足,每版面需要交8000到10000元的版面费。这样的电话每周都能接到好几个,有时一天能接到两个。如果都照办,每年大约要付出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多。
几年以前,各种“名人录”也像今天的“纪念册”一样流行,不过那时价码低,只要几百元就可以。还有各种纪念文集也泛滥成灾。一篇并不重要的论文,或是研究生的习作,突然有人通知,说是要收入某某纪念文集,请交多少钱等等。
如此的纪念册和名人录,到底有多大作用,我们很怀疑。花了上千上万元钱(一般是公款),得到一本印刷精美的书,对自己,除了自我陶醉一番之外没有别的作用。这样的书,可能很少还有其他人去翻阅。交钱上书,到底是商业行为,还是如主办者声称的那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选谁上书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选,是按照事迹来选,还是以交钱为准?
十几年以前,有谁上了国外的哪个名人录,国内的新闻单位还要发一条新闻,好像是国人的光荣。后来弄明白了,原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只要交钱,谁都能上。
“纪念册”办得太滥了,此风应该刹一刹了。也希望我们的新闻单位自重,不要卷进这股风里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