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总参第一测绘大队接到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任务。
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第一条地下铁道、长距离高速公路通车,第一座高能物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成功立下赫赫战功的大队官兵明白,“神舟”发射需要的阵地坐标、瞄准方位,遥控、遥测仪器设备需要的站址坐标、方位、长度等数据,是建立载人航天测控网的基准。其精度直接关联载人航天的成败!
“真正的英雄不仅拥有光荣的历史,而且拥有开创历史新篇的勇气。”大队党委庄严地奏响了进军号角。
全军GPS一级网施测成功,全国GPS二级网施测成功,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调测成功,等等。接力赛般的大地测量任务,使一个个奇思妙想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运用。伴随着系列“神舟”号的一次次升空,大队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第一”:
第一次正式提出“试验基地大地基础网改造的技术方案”,为满足载人航天测控保障对大地基础网的要求和基地基础测控网的长远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将空间交会和子午线标定的方法应用于发射点点位的确定和射向标定,保证了载人航天发射点点位精度和射向精度;
第一次将新控制网观测数据和原基地局部高精度控制网数据联合平差,既减少了外业观测量,又提高了整体精度……
2003年5月,酒泉,“神舟”五号发射场。散布在西宁、西昌的大队部分外业官兵,冒着肆虐的“非典”疫情,辗转数千公里在这里集结,为“神舟”五号进行基准方位测量。
“经纬仪交会对中法”、“坐标放样法”、“方向放样法”……一个个浓缩大队官兵集体智慧的测量方法,在发射阵地的射向标定等测量中发挥着神奇功效。
大漠戈壁的风沙、骄阳,不断给施测官兵带来干扰。发射场区狂风劲起,能见度不到30米,打在脸上的沙砾仿佛能一下子钻到肉里,白天气温高达40℃。
“作业质量连着飞船命运,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要保证测量精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官兵们28天内标定了8条子午线,完成了40公里水准测量,保证了“神舟”五号以最接近理论值的要求入轨飞天。
在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中,大队官兵足迹遍及神州大地的雪山、草地、江河、林海,仅车轮碾过的辙印就达15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75圈,完成数万个测点和上亿个数据的采集、处理。
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了减少用水,官兵们理成光头,在早晚温差近60℃的条件下作业,测出了成功率97.2%的优秀成果。
在“魔鬼城”罗布泊,官兵们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白龙堆,冒着随时可能遇难的危险,5天时间完成了计划8天的任务。
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官兵们强忍高寒缺氧带来的不适,在一座座雪山和冰达坂上精心施测,所测成果全部合格。
3月出测10月归。外业分队干部80%以上,因为工作推迟过婚期;出测官兵60%因食不定时,居无定所,落下胃病、腰疼;三级士官于从新外业中无法与老家联系,妻子生病无人照料,新生儿子不幸夭折……
就是这群“敢为人先,甘居幕后”的无名英雄,用他们的无私奉献经纬着共和国的飞天之路,把一艘艘“神舟”成功送入太空!
飞天梦圆。大队测绘技术在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中日臻精纯,先后获得19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测绘手段逐步数字化、信息化,拥有了一大批高学历、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测绘专家;大队建设实现新的跨越,9次受到全国、全军和总参表彰,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所属分队全部立过集体二、三等功,其中卫星大地测量队立集体一等功1次,大地工程测量队被总参授予“先锋测量队”荣誉称号。